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教程 >

古筝演奏的左右手协调

  如果说“重发轻随”是指弹琴时力度的控制和变化的简要概括,那么“弹按尾随”则可以视为为追求乐音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或者必经之路。筝乐的音色与乐器本身的材质木料、制造工艺、演奏者个人的素养与功底有着很大的关联。演奏者个人的素养与功底除了在右手的力度、触弦方法等方面之外,也包括左手方面。弹奏古筝,左手的按弦是非常重要的。右手在弹弦的同时,左手要在筝马的左侧进行按、颤、揉、滑等手法,来控制乐曲的表现、色彩与音韵等轻重、长短等。

  传统意义上的古筝,左右手的分工是相当明确的。一般而言,右手职弹,左手司按。换成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右手掌管有效弦长部分的弹奏,左手掌管各种按弦的技巧。在传统筝曲中,对左手做韵的要求是十分讲究的。左手也历来被筝家喻为古筝音乐的灵魂。相对于右手的弹,左手更难把握。右手的运指章法、技巧等等都是可以看得见的,是可以通过眼睛发现的,而左手是眼睛看不出来的,它要由耳朵来做评判。左手在筝马左侧弦段的各种按弦技巧,眼睛所做的除了要找到那一根弦之外,别无他用。你不能用眼睛来判断左手手指按下的具体深度,而是用耳朵识音控制左手。

  一定程度上来说,左手做韵的特点是区分各古筝流派的重要出发点之一。比如,同样是4和7两个按变之音,在潮州、客家、陕西、河南等各个派别中的旋法及做韵的技巧都不同,这些都与当地的文化背景、语言等休戚相关。在潮州,左手主要按捺右手大指所弹的琴弦,有些时候还要兼顾食指所弹的琴弦的按颤,以便美化旋律,获得“一音数韵”、“以韵补声”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弹按尾随”。然而,“弹按尾随”还可以从更细微的角度来理解。

  “弹按尾随”中的“按”,不单单指的是古筝演奏中的按音、固定按音两种,而是一种泛化的统称。它涵盖着颤音、揉音、滑音、点音等一系列控制着乐曲的音乐表现、风格和特点的按弦技法。也可以称为揉奏技巧。在这里,笔者考虑到乐谱中滑、颤、按等在一个系统内比较复杂,由此只拿“颤”来讲一下笔者所理解的“弹按尾随”。

  “弹按尾随”,从字面来讲,左手要尾随着右手要弹奏的琴弦,施以一定的做韵技巧,从而为音乐表现增色,美化旋律曲调。左手的尾随,导致了“一音数韵”、“以韵补声”的显著特点。

  笔者认为,“弹按尾随”应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时间上。再来体会一下“尾随”一词。右手弹奏之前,左手不能先出手为快,应该等右手要弹奏的弦发出声音,然后再施以一定的压力。一般而言,左手的颤音加在大指、食指所弹的弦上。左手要跟牢。笔者把左手做出来的韵视为两个音之间的桥梁,要注意时间上的合拍,不能提早结束,也不能过于延后。左手提早结束,容易导致两个音之间的空间,造成两个音间的明显分离;而左手延后,则往往产生很多无用功,比如右手的后一个音已经弹完了,前一个音的颤音还未结束,仍在持续。这些也往往会造成双手间的不协调。那我们的“四点”也就是“勾托抹托”来看,两个托指都要加上颤弦技巧。第一个托指弹完,左手要停于该弦上加以做韵,不能过早结束,要等到弹奏抹指的同时,再抬起来或者离弦。换句话说,也就是食指的抹喊着手的停。如此反复练习,才能找到左右手协作的感觉。

  (2)力度上。笔者认为,并非在时间上的协调、相吻合或者前呼后应就是“弹按尾随”了。除了在时间上的相应之外,在力度上的运用也应该相协调的。比如,我们弹奏一个力度小的音,左手尾随的颤音没有必要施加过大的力,否则就小题大做啦。当然如果音符的上方有明确的标注的,比如某个音符上方是重颤符号,那么我们就不能随意用力了。比如河南筝曲中的游摇技法。左手的颤弦技巧所用的力度应该根据右手的力度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化,而不能右手轻弹,左手施以较大的按弦力气,右手重弹,左手施以较轻的力气。除非乐谱的音符上方明确地标注着重颤的符号。左右手之间的用力要讲究平衡,讲究双手之间的协调。

  弹筝人都应该将左手视为筝乐的灵魂,要注重左手的修养。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弹按尾随”呢?这里需要解决一个协调的问题。笔者认为,古筝演奏中的协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左手与右手间的协调;2、右手弹弦手指之间的协调。在弹奏中,右手职弹、左手司按的分工是比较明确的,左右手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是协调基础上的独立。可以说左右手是对立而统一的。左右手之间的协调又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弹按尾随”,是左右手在筝马左右两侧弹按分工时的协调;另一种是左手从筝马左侧移过来为右手做伴奏、弹奏复调时的协调。

  紧张的坐姿是影响到左右手之间的协调的重要原因。左臂右膀的紧张已经让双手够忙活的了,要达到双手之间的自如协调、轻便自如地“弹按尾随”等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首先要解决紧张的问题。

  有的弹琴人觉得放松的要求倒是没什么问题,就是一到快速的时候,左手跟不牢,或者无所适从。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速度上的问题了。如果要我们弹奏出的音乐处处生韵,就需要一个由慢而快的训练。正如当初弹琴,右手总是弹不快,而放慢速度,在慢弹的过程中,记住右手在某个时间的运动轨迹,或者感觉右手在弹弦时钟摆式摆动的状态,然后慢慢提速,最后摸索到快速的技巧。慢练也是左右手协调、配合的重要方法,没有慢的积累、摸索,也就没有快的诞生。

  左右手的协调,还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弹琴人最初学琴,往往都会先从模仿别人开始。这种对名家、名人的演奏的尊重,以及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心态使得乐曲的处理都趋于雷同,而缺少了许多创新或者个性。另外则是对谱面的过于拘谨或局限。比如弹奏颤音,只能在看到音符上方明确标注有“﹏”符号,才弹奏,没有这个符号就不弹。实际上,这是一个乐曲处理上的误区。要知道,乐谱并非对每个音符都加注,甚至对细微的颤音省略加注。否则,乐谱会显得太过繁琐或者啰嗦,另外也给演奏者的创新或者个人风格以更大的施展空间。

  作者:韩建勇,1982年生于山东阳信,17岁师从山东古琴学会会长、诸城派古琴传人高培芬学习古筝演奏;在山东艺术学院期间,经常拜访山东筝派著名古筝演奏家、代表人韩庭贵先生,并受其教诲。大学四年中,学习演奏之余,潜心研究中国古筝艺术,在《民族音乐》等省级刊物共发表文论多篇,包括《谈古筝音乐的体验》、《古筝别名考与形制的历代沿革》等;现已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在《乐器》、《齐鲁艺苑》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如《古筝名曲解题与赏析1-4》连载四期、《古典到底——筝乐中寻梦》、《王昌元筝友见面会纪实》、《古筝音乐韵之探微——兼谈古筝演奏家项斯华的古筝艺术》等(均发表于《乐器》);《古筝音乐美之鉴赏》发表于《音乐周报》等。现于杭州运作清平乐筝馆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