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教程 >

筝艺教学中所见所得

  古筝由四、五十年代经过半年世纪的艰苦历程发展与开拓,人们对它已不再陌生,深受大众欢迎,是家喻户晓的一宗最热门、最火爆的乐器,自八十年代中后期所形成的“古筝热潮”是其它任何中外器乐所不能比拟的,在这发展过程中,不知培养出了多少人才与学者,孕育出了多少小艺术家与爱好者,造就了多少企业、生产厂家和那些腰缠万贯的富翁,由于中、小学生在升学、择校上要招“特长生”,对有资质证明(考级证书、获奖证书等)的,有一技之长的小艺术家们,则给予十分优厚的礼遇和方便,因此各种级别的考级认定班子便应运而生,上自中央的艺术院校下至省市学府,专业团体,乃至省市音协,文化场、馆甚至琴行都在设置进账不菲的考级试点。

  在此形势之下,古筝教学更是爆棚,教学师资来源有专业院校的教授、学生、专业团体的演奏定,也有从事其他器乐工作而临时改弹而从教,还有些自己仅仅学了一年多的人也在搞教学。同时每年在各乐器厂家的师训班中,仅集训了几周后便分赴各地办起学来,如深圳等地,如此水平的竞门庭若市,生意火爆。拉二胡、弹琵琶、吹笛子、搞舞美的都在教筝办学,其原因是,“筝太好学了”,钱太好赚了。

  古筝普及教学确实形势喜人,但在其另一面也影射出许多令人遗憾的忧虑,它将影响着筝艺在人们心目中的应有美好形象。所以对目前古筝的社会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必要进行探讨与回顾,以便对其今后能做得更理性些,更好一些,使古筝艺术的普及教学更为健康的向前发展。以下谈点所见所想:

  一、教材与教学

  在很多教学点中一般都没有起码的基础教材,绝大多数的教学者,多以《考级曲目集》充当唯一的教材,做为业余的学者,虽不要象专业院校学生那样有系统的学习,但总不至简化到起码指法都可以免学,第二堂课就开始弹奏曲子了吧!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很多搞教学的,不给学生讲解应知应会的基本乐理知识,连筝演奏中常用到的按、滑音的二度、小三度音程变化关系起码道理都不向学生阐述,学生根本不懂这些知识,因此对按、滑音在具体弦位一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按、滑音到什么程度才合要求,没有教。讲不清,道不明,老师往往也要求不高,不管按音也好、滑音也罢,只要学生左手把弦往下按一下,表示过了就行,无所谓标准,无所谓音准可言,如此的学习弹筝能有好的效果吗?但奇怪的是,这样一批批的学生也个个能通过每年各级别的考试。难怪我曾多次听到搞西洋乐器的人,不屑一置的说搞民乐的多半是“五音不全”的,令人气愤之余,回味此话也不无道理。另人这样看待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国粹,我们的水平,这只能怨我们自己没有做好,没有尽到责任做到位。我接触过很多在别处转来的学筝艺的学生,已考过八级的孩子竞然不识谱,令人十分诧异,问他怎么学过来的,他说:老师弹一句,我们学一句,一个音一个音的抠出来的,至于已弹到谱面的哪一页,哪一行,哪一个小节都搞不清;往往学生问都时,老师却讲:“不要看那个(指乐谱),你只要看着我的手,怎么弹,你就跟着弹就行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被动状态下,亦步亦趋的学,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来吗!

  多数教学都有是在为考级而学,一味迎合家长求快求好胜意识要求,所以考什么级别,使学什么级别的那两首曲目,除此以外的,一概不教,真可谓“学以治用,立竿见影”,功利性很强,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偏食现象很严重。在教学中、考级时,重现代创作曲而偏废传统曲目的训练,许多学生往往连《小开手》之类的入门曲子都很难准确的完成,更何况对一些更高要求的传统曲目呢!流派各民的风格,地域性很强的曲目,在教学中并没有特别强调网络性的表现技法的施教,不论其流派如何、地域的不同、色彩的变化如何,总是用“千人一面”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的手法去弹奏,所以无法全面完美的体现其流派之长、网络的绮丽之所在。许多老师自己也讲不出各家各派曲目有什么技法和形式上的显著不同特点,风格上如何去把握它的要求。往往在一首曲子上指法错误列无处不在,例如在潮州筝曲指法中还能出现“劈”指!在同一弦上竞连托两三次,不知什么是顺指、逆指、如何使用惯用手法去解决的常识,客家筝曲与潮筝曲被等同看待等认识模糊,所有曲目都像是用朦胧镜照出来的作品一样。这样学习,很难让学生去把握好乐曲的起码要求和网络的鲜明特征表现。

  二、曲情、曲式构成在教学中的空白

  音乐冠心病民教育,是一种纯粹的美育工程的建树,它不象绘画艺术那样直观感,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又是一种见仁见智广义性的艺术,特别需要老师在施教中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联想,善于向心纵意的驰骋于奇思妙想的无限空间之中,去浮想连翩,去领会标题或曲意所涵盖寓意,尔后把这种理想化精神思絮,贯穿于演奏的相应环节中,使其“魂魄归一”,既要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以至达到泣鬼神、动天地之其妙境地的高度。这就是所谓艺术真谛的追求精神,所以在教学中循循善诱的引导是启迪心灵至关重要的工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做为教师的职责并非仅仅让孩子们懂得用哪个手指去弹哪根弦的问题,而是要使他们更深刻地懂得在击弦的那一瞬间应准确的运用什么样强度,以什么样的音色、时值,恰到好处的做好每一个乐句中的每个细小链接点上的内含分寸,只有把握好这每个细小点上精度处理,串接为一个刻划出丰富情结的乐句或乐段来,才能完善的完成整首曲子构架体现。因此曲前的理性启蒙,细致引导是极为重要的,决不能以单纯的技术性演奏教育去替代其作用。无思维内涵的纯熟演奏,充其量也不过是起了一架尖机器人的功能而已,是苍白无力的,那不是音乐艺术的全部。笔者见到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弹的曲子,作者何人,出自何时何处,历史背景,表达些什么寓意何在,等等……竞都茫茫然,可想他们弹的是些什么?

  三、师资队伍与素质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群体,也就是这么一支队伍多年来,掀起我国一个又一个古筝热潮的动力。他们中有出自专业院校的教授、讲师们,以及他们的学生们,他们享受着资质正统,地位的特殊性,十分优越,是筝潮学术的领潮人,或称领军人物,学生能投其门下一种自豪和荣耀,将来高考升学,都有一定期望和奔头,自然上奉束修数字可观。其次是那些流于民间有相当长筝龄历史的“民间艺人”,名分远不及前者,他们凭籍悠久筝艺历史资格和所谓传统的功底也在教学,从学者虽敬重他们艺术教诲,为了前途往往也不得不去投*正统的学院教授们麾下,甚至耻于说自己是某某人的学生,虽历次筝艺会议上强调“天下筝人是一家”,消除门户之见,“我们学院的也是从业务中走过来的”,然而,真正在实践与相处上却相去甚远。再次者,是那些专业团体效益不好,改弦易调的人们,他们往往在自己的专业上或许有所长,而在筝艺上还是学步入门的外行,由于在“古筝热”效应的魅力的诱惑下,使他们动了心,而加盟到这个疯狂地淘金行列中来。他们甚至也著书立说(其水平不邓恭维),不辞辛劳奔波施教四方,往往其所得不菲的报酬与其施教于人的功德是不相称的。现在整个古筝普及教学,美其名是宏扬筝艺与民族文化,实则太重钱的份了,太功利了。做为老师们施教于人,取得一定报酬,无可厚非,但要对得起那份可观报酬,对得起学生。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学艺,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地敬重老师们,我们就得真正做到授人以鱼,尽全力的把自己技艺传授给孩子们。

  四、树立师德与良好的风范

  四、五十年的从学筝艺的很多老师们,他们亲身感受过老一辈的筝家在谆谆教诲创新们的同时,不但没有收受任何报酬甚至还贴补他们的生活,关怀备至。例如当年古筝大师娄树华先生在南京道德学社时,给已故的曹正老师上课时,除教他筝艺,还谆嘱其为人的德行规范,生活按月补贴曹正老师费用,形同父子,这样的师德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尽管时代不同了,现在是步入经济社会的时代,其标准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但并不排斥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的建立与推广,现今有些老师为了小利而失格,为了转调方便叫学生买两台筝,为什么不把转调的方法教给学生呢?如果再要转上五个调,岂不要买上五台筝吗?很多场馆办学,半年不到,更换了几个老师,孩子们能学出什么名堂来呢?

  在我们前辈老师们的身上有许多浩然正气的优良师德风范,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做人,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也要与筝艺一样代代相传,直至永远。不论是什么档次的老师同样需要从自身修养方面,筝艺水平方面,做人的道德标准方面去检点自己,把自己最优秀的艺术造诣和德行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把宏扬民族文化和筝艺,当做天职去奉献给社会,而不要过于重利丧失人格。

  综前所述,除自身修养与检点外,我们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必要的时候,对这支师资队伍也可进行一些规范、和有关资历认定,本着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的责任,不能任其自然。我们的筝文化学术研讨会,对此类发展中的现象也应该列为研究探讨范畴之例吧!

  以上所见所想,或许过于迂腐或未免杞人忧天了,不当之处,恳请筝界老师与筝友批评指正。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