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筝学的刍议

  筝学」的学科名称在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架构之下,以分支学科的姿态,被中国音乐学界前辈学者提出。筝乐累积了长久的历史传统,拥有广泛的流传人口,形成地方体系的演奏流派并产生众多的乐曲作品,然而其学术理论并未受到乐人的关注与研究力的投入。本文阐述该学科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分项领域内容,并回顾近期筝学相关研究现况与成果。由筝史,筝人,筝制,筝法,筝谱,筝曲,筝派,筝论等各面相构筑筝学的学术领域实质。冀望筝乐人能汲取琴学的学科经验,平衡发展筝乐演艺及理论研究的工作,奠定筝乐未来的繁荣基础。

  壹,绪论

  古筝这项乐器在中国社会的流传,超过二千年的历史。各地筝乐脉络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如溪流汇集成大河般,产生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筝乐知识力量。所谓「筝乐知识」,它涵括对筝乐演奏,筝乐理论,乐器硬体等各方面表现的理解。做为一个民间乐器,古筝在某种层面上,属於泛阶层的艺术品类,它既是上流社会士绅淑女的雅兴,也是街头巷弄参与伴奏民歌或器乐合奏的一项乐器。历史的渊流肇引著古筝音乐的传统积淀,筝乐流布的广泛更促成其音乐内容的丰富与多变。

  做为中国传统乐器中习乐人口最为众多的一项乐器,古筝在社会音乐教育环节中,长久以来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世界华人社会中,普遍有著古筝音乐的流传。多数人在学习演奏,甚至教学的领域中浸淫多时,却少有乐人钻研筝乐的理论领域。

  相较於「琴学」的设立与发展,历史上对於筝乐的整理与研究,显得薄弱许多。此与这二项乐器的传承性质不无关联:琴乐由来已有文人音乐之清雅特性与特定的上层社会流传结构;而筝乐的传承与流布则较以平民阶层为对象,结合民间的艺术观点。因此,古琴音乐较早地受到了文人的重视与研究整理,前人对於古琴之研究,累积了丰富的专门著作,成为古琴领域的重要资产,在学术表现上1较为突出。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在其一篇为筝人姜宝海论著《筝学散论》(姜宝海1995:2)的序文中写道: 以单一乐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琴学,早在清初庄臻凤提出的"琴学"一词之前已经有了不少专门著作,如北宋遵度的《琴笺》,朱长文的《琴史》,南宋朱熹的《琴律说》,徐理的《琴统》,元代陈敏子的《琴律发微》,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等等。清代自庄臻凤的《琴学心声》直至杨宗稷的《琴学丛刊》,单以"琴学"为名的琴书,琴谱不下二十多部。

  由上述文字可知琴人在「琴学」理论领域之研究,早已建立起分支学科的架构。而此学科所涉及的理论研究领域,则吸纳了来自不同时代,各地琴人的智慧与研究取向,其所涵盖的论题包括了:琴史,琴律,琴谱,琴曲, 琴派,琴人,琴制等面相。相较之,目前所及的古代及现代筝乐理论研究成果,尚远远不及於「琴学」的质量。而就「琴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轻易可理解理论研究对於单一乐器领域的开展与延续,扮演著决定性的影响与积极的建树。筝乐既已累积长久的历史传统,有广泛的流传人口,形成地方体系的演奏流派并产生众多的乐曲作品;则细到地梳理上述的古筝音乐文化资产,建立筝学理论的基础,更是目前的重要工作。「筝学」名称虽已在二十世纪末见诸陈应时,姜宝海诸位教授的论述,但近年以来,仍未受到普遍的认同与研究力的投注。本文将就上述学者所提出的「筝学」,这一个理论分支学科的名称与实体,逐一探讨其学科定义,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范畴以及现况发展等面相,期望有益於加速组织,推展筝乐理论研究的质量与内涵。

  贰,筝乐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自春秋至今的历朝各代,传衍著民间筝乐的发展体系。在与时并进且吸收地方艺术精粹的过程中,各地筝乐流脉不同程度地蕴涵著先人的音乐智慧与地方音乐活力。

  地方性的古筝乐曲,携带著人文与地域的色彩,如:河南,山东,浙江,潮州,陜西等「筝派」音乐;另如客家筝,闽南筝派亦展现著族群的人文传统。这些筝派的渊流与音乐内容皆根源於各地的民间音乐艺术品种,甚至与当地特定阶级层次的人文环境因素,有著绝大的关联。山东的小曲来自「琴书」曲牌,这是2地方曲艺的影响;河南板头筝曲源於当地合奏板头曲,这是民间器乐的濡染;浙江筝曲的部分曲调吸收了杭州摊簧的精华,这是戏曲音乐的藉鉴;除此之外,客家筝乐也有来自汉调器乐合奏的影响,而各地筝乐内容更不乏吸收民间歌谣曲调发展而成的乐曲,例如:陜西筝曲《一点油》来自郿鄠曲牌,它便是根植於中国广泛流行的时调小曲《鲜花调》。这些与民间音乐品种之间的借鉴关系与脉络发展,说明筝乐早已相融於中国传统地方音乐艺术,筝乐内涵的各个面相其实是来自历时以来各种传统音乐类型的缩影。

  地方色彩浓厚的筝派乐曲,无疑是古筝音乐传统的瑰宝。而古筝领域的发展,除了古典传统的地方曲目之外,自1950年代以来更著重在技巧的推陈出新,以多样的技法基础,呈现多元相貌的音乐内容。近现代的古筝音乐的发展是活络的,在1948年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院开设古筝专业以来,中国各地高等音乐学府亦分别设置了古筝专业课程,使得原来活跃在民间的筝乐人纷纷进入音乐学院执教鞭。他们一面在祖辈的旧乐基础上著力深耕地方性传统筝乐;一面参酌了西方音乐教育的体制与内容, 创编出新的乐曲方向,导引了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筝乐的新面貌。如曹正(1920-1998)曾於1948年任教於南京国立音乐院国乐组,山东筝派张为昭在 1956年曾获聘至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张鹤鸣在1951年亦曾任教於东北音专。又如:武林筝派王巽之1956年起任教於上海音乐学院。其传人孙文妍,王昌元,张燕,项斯华,范上娥等,在传承衣钵之外,也都走出了新的脚步方向。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