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
主页 > 葫芦丝 > 葫芦丝教程 >

什么是葫芦丝?

  葫芦丝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葫芦丝又名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傣族、德昂族、阿昌族的传统乐器,傣语称“筚朗姆叨”,“筚”为直吹,“朗姆叨”即为增加葫芦;德昂族称“布莱”,“布”为吹,“莱”为葫芦之意,也称米伦、比格宝等;阿昌族称“泼勒翁”,为葫芦萧之意,泼勒翁较傣族的筚朗姆叨体型大,为中、低音葫芦丝;布朗族和佤族也有同类乐器。
  
  葫芦丝音色优美动听,外型独特,是很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其结构为一天然葫芦底部开三个孔,将三支装将有簧片的竹管插入葫芦腹腔(有簧片的一端)然后密封,三支竹管中间为主管,开有七孔(前六后一),音高从低到高依次为Sol,La,Si,Do,Re,Mi,Sol,La,在低音Sol下面,一般还有一个泛音即低音Mi,该音演奏时需要全部按住七个孔,用平吹(轻轻呵气)即可发声,其余各音需要口腔及腹腔具有一定的压力,有点象吹气球,但不要鼓腮。左右两支竹管为附管,可以有双附管音,也可仅有其中一支附管发音。附管一般不开孔,而用一泡沫塑料或软木等制作的塞子塞住,需要的时候放开塞子即可发出持续音,演奏中可与主管音形成和声,以增加葫芦丝的艺术表现力。
  
  葫芦箫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维妙维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