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我发现一些吉他爱好者在演奏吉他的时候,姿势比较“随意”有的甚至不用脚凳,Raimundo兄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R:嗬嗬,其实我觉得随意倒是没什么不好,不用脚凳也不是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正确的认识坐姿的问题。我想一个好的演奏者,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会找到一个适合于当时情况的,有利于自己技术发挥的坐姿。所以关键不在于是否随意,而是随意的是否有道理,是否是合理的。
M: 恩,R兄强调的重点是说在于必须认识坐姿是为演奏服务的前提和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下。但我想对于一般的练琴的时候,还是要在认识此前提下,用标准的姿势进行练习,因为“传统”下来的坐姿是到目前为止最有利于古典吉他演奏的科学的方式,也就是说, 上面的那种情况,应当尽量避免:)对于一些已经在坐姿和演奏上有一定了解的人,在一些随意的场合用一些随意的姿势来演奏,我也觉得没有什么很不好的事情,但还是要尽量的避免要好些呵呵:)
R:嗬嗬,其实这些“传统”在于人们如何去理解他,我想一些反传统的坐姿,比如不用脚凳而改用Guitar Rest,比如采用大提琴演奏姿势的Paul Galbrath,如果能过正确的领会传统的精神,那么,这些新奇的坐姿都是可以理解的,可能会在某些角度,得到一些认同,甚至会得到一些推广,比如Guitar Rest在国外已经是一个脚凳的完美替代品了。
M:恩,尤其是吉他支架的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在姿势上的成功的革新了:)在我们目前的情况下,大家学习吉他还有更多的演奏家所运用的更多的还是用脚凳的情况,即使在这个前提下,我发现在一些大师和演奏家在细微的持琴中也有显著的差别,我们都知道, 一般来说古典吉他的标准持琴姿势有四个接触点,即左大腿的内上侧和有大腿的内侧,以及前胸部位,和右手的肘部,但实际上看到一些演奏家在持琴的时候两个大腿的部位是没有什么区别,其他的两个点却有着细微的差别,R兄是怎样的看待这个问题的?
R:我认为吉他的演奏是一个复杂的动作系统,而给这个系统提供最基本的支持和支撑的就是坐姿,所以我想,演奏的技法的差异---比如右手的触弦和拨弦的方法,左手手型的重心等----最终都会在坐姿上得到体现,虽然看起来可能是很细微的,但是差异其实是巨大的,很多朋友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坐姿总是很轻视或是随意,其实坐姿是一个很复杂的动作,合理的坐姿是建立在合理的演奏上的,所以需要很多次的调整才能定型。其中的重点,我想有三个,前胸部位接触点,右手的肘部接触点,还有就是琴头的高度。
M:R兄所说很切中要点:)有很多人盲目的模仿大师的姿势,而没有从根本上去了解姿势的目的,结果得到的仅仅的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抓住实质,而这样的实质就是你以上所说了。关于前胸的接触点我自己观察了一些演奏家,发现的确存在着差别,这样的差别也影响到了身体的一些差异,就以上的三个比较重点的问题应该怎样做才比较合理一些,而合理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这不仅仅我关心的问题,也是广大爱好者所关心的:)
R:我想我们不太可能一次都讨论完了,因为这三方面分别关联左手技术和右手技术。我觉得对于坐姿,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乐器稳定,一个是有利于左右手技术的发挥。对于乐器稳定而言,虽然是有四个接触点,但一般而言,只要有三个接触点提供支撑力,就能够保证乐器的稳定,在这三个接触点的选择上大概有两种取向,一个是以两腿和胸前的接触点来做支撑,右臂轻放在吉他上,另一个则使用两腿和右臂的接触点来保证乐器的稳定性。采用第一种方法的可以使右手活动很轻松,往往会频繁的改变发音区域,属于追求音色大幅度变化的演奏流派(可参考村治家织的录像),而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右手技术往往都比较的好,追求每一个音的质量,并在这样的音色基础上,做小范围的变化。发两个图给蚂蚁兄参考一下。
M: 呵呵——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李洁的姿势,发现是属于R兄说的第二种,而杨雪菲则是属于第一种了:)R兄真的观察的非常细心,以前我也没有过多的注意这样的问题,通过你的介绍,发现李的持琴的胸部接触点不是“支撑”而是轻靠在右胸上,这样可能让身体更好的放松,同时发现李洁的演奏是非常放松和流畅的,是不是和这样的持琴有很大的关系呢?
R:呵呵。李洁的那个前胸的接触点甚至是在肩下,甚至是不接触的(还可以参考帕肯宁的坐姿)。然而这两种坐姿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不过是理念不同,蚂蚁兄有没发现李洁的坐姿身体又一个较大的平转(以腰为轴),而杨雪霏则较小,李洁的方法是以一个平转使左手有更大的活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左手从低把位到高把位重心是一致的)。在这样的坐姿下身体的重心一定程度上发生右移,所以右臂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再看杨雪霏的坐姿(还可以参考Russell)与之相比左手的空间小一些(在低把位需要更多肩部参与,与高把位的重心不同),不过右手的空间要大一些,身体转体较小更利于放松。这两种都是很好的坐姿,不过取舍的角度不同,而且这也不是一成不变,因为是三个接触点,所以可以有所转化,因曲子而易,另外一般如果不用脚凳,中心会大幅度右移,这样往往更改一个接触点一样可以演奏的,所以脚凳不是问题(在给蚂蚁兄一个不用脚凳的):)
M:呵呵,我是有这样的认识,姿势的目的是为了 使左右手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从而更方便的演奏。明确这样的目的然后对每一种示范性质的姿势从根本上进行研究,还有一点就是要符合自己的身体特点,看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姿势必须在演奏和学习中不段的加以调整,和体会:)对于脚凳的问题,我觉得还有一点需要说的就是,虽然有人在演奏时双腿交叉,或把琴放在右腿的外侧,但那好象并不是一个好办法,遇到一些演奏时间较长的曲子,或较长时间的演奏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局部不适”的现象,比如“双腿的交叉就很容易压的腿发麻,这样的情况就必须要不段的改变持琴的姿势。而用脚凳或支架就可以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了:)
R:呵呵,脚凳只是个人看法,当然用脚凳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方法,但是大家一般性的演奏倒是没必要拘泥:)说到调整,我觉得是很重要,蚂蚁兄也看到了,我们一开始时讨论的是稳定,而最终达到稳定的方法的取舍,却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演奏风格和演奏方法的左右,并且稳定的方法也最终影响了左右手技术的发挥。所以说吉他的演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处的选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必然的一点。我现在认为坐姿也是一个演奏家或是演奏者风格的一部分,是无法割裂来看的,必然是符合他的方法。这也就是虽然我们不再采用塞戈维亚的坐姿,但并不能盲目的否定他的科学性,或一言以盖之过时,或是不合时宜,或是其他的否定性修饰。从这个角度,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去判断一个演奏者的坐姿是否正确,而不是盲目的套用自己或是某大师的动作。只要在他身上合理,哪怕是躺着呢:)
M: R兄所言极是!吉他的演奏的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和演奏风格有着必然的联系的,不能说那种是“好”或“不好”而是需要在学习中不段的完善寻找找到适合自己演奏的姿势。以上讨论的我觉得是属于姿势范畴中较深的问题,对于一开始的基本的要领我看了叶登民先生的著作《吉他艺术教程》中对坐姿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对于初学吉他的朋友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习了一段吉他的人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R:没错,对于基础又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就要不断地深入了。其实到目前,我们洋洋几千字,只讨论了一个接触点就是前胸的,我们所谓的前胸不支撑的方法,表现在坐姿上,就是前胸接触点在右胸上或是身体中心线以右的位置,极端的就是在右肩下。而支撑的,则是在正中,或稍有偏右,偏左的极少(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正确,甚至是必然的),我想为了大家更有重点,其余两个问题中的一个我们在下一次继续讨论坐姿的时候完成吧,另一个在讨论右手的时候在展开,蚂蚁兄认为如何?
M:好的:)我们这次的讨论那么就先在这里告一段落,R兄的深入研究我想不仅让我大开眼界,而且对于广大的朋友也很有启迪作用呀呵呵:)
M: 在接触过许多的资料和看了大师的指甲以后发现很多人的指甲的形状都不一样,有的甚至“差别”很大,我们知道好的指甲是获得良好音色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从大师们不同的指甲形状依然能获得优美的音色的角度来说,R兄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R: 赫赫,其实指甲在我的看法里,应该是同琴和琴弦一样属于乐器的一个范畴,那么这样就没有正确与不正确的区别,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分别。而蚂蚁兄所说的问题,最粗略最不负责任的回答就是大师们找到了一种了适合自己演奏方法的指甲形状,不过这似乎等于没说:)我认为虽然每个人的指甲条件是个不相同的,但总是因该是存在一种规律的,通过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可以科学的衡量一个指甲的修剪是否正确。我想这次我们可以尝试着对这个规律进行一下讨论吧。不知蚂蚁兄平时是怎么修剪指甲的呢?
M: 呵呵,R兄对指甲形状的认识我深表赞同! 呵呵我用在修理指甲上的时间大概有20-30分钟,由于现在也一直尝试着不同长度的指甲拨弦的音色以及感觉所以指甲从短到长大概要经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在以前大约指甲修剪的时间3-4天)过程一般是,先用质量好的,非常快的指甲刀小心的把指甲的所需长度和形状剪出来,然后用指甲到的背面把指甲的平面打磨平,接下来就是用细砂纸把指甲的平面打磨的“非常”的理想。手指划过的感觉应该是顺畅的,然后用木头和纸进行抛光:)这是自己“总结”的呵呵,一般来说是可以获得还算理想的指甲,对于保持(固定的长度的指甲)我觉得就没有必要用指甲刀,只用粗一些的砂纸打磨就可以了,不知R兄是如何修剪的呢——?
R: 赫赫,蚂蚁兄的打磨方法很科学的,我以前修指甲有些左,从来不用刀的,剪刀、指甲刀都不用,我从1200号的砂纸用起,然后1500,2000一直修上去,一般要修1个小时呢,太费时间也太费砂纸了:)不过我已经很久没有为指甲费那么多周章了。我现在对指甲的修剪取决于我想得到的一个基础音色,也就是满足一般需要的音色,比如希望一个很厚实的声音,或是一个很清晰的,或是一个很华丽的,然后我先对想要的一个音色做一个构思,考虑这种声音是要求绷的时间长,还是要离弦迅速,或是其他的什么,然后再来调整指甲的形状,形状确定了,修剪方法是和蚂蚁兄一样的,甚至更简略,用锉刀挫出来,一抛光就可以了:)
M: 呵呵,我在实际的指甲应用中,形状一直是圆弧形,但不同的长度却可以获得不同的音色和手感,比如指甲短一些发音就不如稍微长一些敏感,清晰但音色要厚实一些,触弦点的要求也比指甲长一些要严格,也就是说指甲长一些的把握性要好些,虽然是这样,但我仍然觉得在实际的练习而并非演奏中使用短一些的指甲可能能更好的实现基础练习的目的。实际上我用的最长的指甲也不过平视手指的时候指甲出来一厘米。看了R兄以上的话,觉得形状好象和音色有一定的关系,呵呵我这方面就没有研究了,我只是利用指甲的长短,你能详细的说一下吗?
R: 我也是自己的经验,我姑且一说,蚂蚁兄姑且一听,也帮我参详参详:)我认为作为现代派的拨弦法,也就是指甲指肉同时接触琴弦以指甲拨响琴弦的方法,指甲在整个的拨弦过程中,必然包含两个点和一个面,两个点就是触弦点和离弦点,而面就是指甲划过琴弦的那个光滑的平面(如图1所示,a为触弦点,b是离弦点,ab之间为过弦面),那么,触弦和离弦点的选择,以及面的调整自然会影响到音色的变化。图a-c我想是比较流行的修剪方法,也是我尝试过的几种修剪方法(c仅用于a指),差不多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其中a比较适合长指甲,b短一些,发音的效率好一些吧。
M: 呵呵,我觉得理论上来说是非常有道理的:)的确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指甲的形状(A,B,和AB)对所想要的音质起着很大作用,也看得出R兄对音色的问题研究之深,我觉得这也是首先拨出理想的音色的前提下(首要解决拨弦方式和理想的指甲边缘),在去寻求它细微的变化。R兄所说是很值得我们大家研究实践的问题。在实际的我们每个人中的指甲的条件都不太相同,比如软硬等等问题我觉得不论指甲的条件怎样,对于指甲的共性的问题就是首先要修剪出边缘光滑的指甲,这样在过弦,离弦的时候才能最有效果的避免杂音,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对音色细微上,在A,B,AB上(形状)上深入的研究以达到自己想要的各种效果的音色。
R: 我以前基本上是按照图a来修的,现在基本是图b了,其实在图a中指甲比较的长,所以拨弦的话可以有一个很深绷弦,一般音色比较容易找,不过我觉得一则指甲过长清晰度不好,二则拨弦的时候控制力比较的差,因此我改用了图b的方法,这样清晰度好一些,不过拨弦的方法要多一些控制。我想如果我们对任何大师的指甲进行分析的话,基本上都是猜测,所以我拍了自己的指甲,给大家分析一下,不知蚂蚁兄可否拍一下自己的指甲呢?
M: 呵呵,我这里“条件”问题,我既不能上传自己的弹奏,也不能发一些图片目前还是在网吧上网:) 真是很遗憾!但我的指甲形状可以用文字象大家说一下,三个(I,M,A)指头的指甲在长短上说A指要比M,I指头略长一些,其他两个则几乎一样的长度,形状参照你的图B,不过我的B点是在几乎指甲中间的位置,也就是说一个以中间为“最高点”的圆弧,呵呵——这样说能明白我的指甲形状吗?
R: 大概其能够想象得到吧,我以前离弦点也在中间,不过发现那样的绷弦效率不高,所以改在右侧了:)我想离弦点在中间的话,清晰度会好一些,不过厚度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了。
M: R兄说的很对,在以后的音色研究上我也做一下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
来源:吉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