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曲《陕北随想曲》的音乐语言及艺术表现
第二部分B是呈示部:其中b(37—52小节)是第一主题,d(53—73小节)是第二主题,e(74—105小节)是第三主题,此外,105—120为连接部分。
第一主题音乐是热烈的快板,热情奔放,尤其是两处切分音节奏型上的扫弦,构成了陕北秧歌锣鼓那多姿多彩,红火热闹的特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局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所以演奏这一段时,扫弦一定要干脆利落、棱角分明、位置准确,要保持一种精神抖擞、充满自信的状态。
第二主题音乐是欢呼跳跃、幽默俏皮性格。特别是在旋律中多次出现陕北秦腔特色的4音和拉吟音及滑抹音等,和前边的热烈气氛形成了一个小的反差,变为抒情、悠扬并带有一种农家田园风味。演奏这一段61—64小节的拉音时,要求演奏者有较好的听觉和手感,这两者十分重要,拉出的音符一定要“到位”,不能用力太大去拉,否则会造成跑音等问题的出现,还会影响这一段整体听觉效果和气氛。
第三主题音乐自然过渡转成一曲荡气回肠、响遏行云信天游,它优美的旋律在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中飘荡,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在演奏这段时要切忌节奏拖沓,应继续保持住一种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轮的舒展密度和内在力度。演奏98—106小节的跳跃音时,要突出强调每小结的第一个低音,和紧随的高音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表现出歌手乐观欢快的情绪和豁达坚毅的性格。
第三部分C是对比部:其中c(121—137小节)是主题,c1(137—170小节)是主题变奏,此外,171—178为连接部分。
这部分的情绪与第二部分形成对比,无论是主题还是主题变奏都改为深情、柔美歌唱的线条,曲作者采用时隐时现的手法,(如:166—172小节与132—137小节相同;123—125小节与154—156小节基本相同等)对主题进行了一变奏发展。作者在这里以他发自心底特有的情怀表现着他对那片魂牵梦绕的黄土高坡的思念,对革命老区人牵挂。陕北,这个在人们心目中永远神秘而遥远的地方,它那气势磅礴的黄土地、纯朴的民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人们。这里有贫瘠的土地,这里有富有的精神,更有着朴实的陕北乡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他们生活的日子里那淳厚朴实的面孔上都承载着历史文化符号,想起老人们脸上的皱纹都会让人深深地依恋那抹黄土,又憎恶着这抹黄土。这段旋律给人们除了一种深情,还有一种期待,期待那片土地有朝一日奉献的不仅是温饱,更多的应该是富足。流淌在作者笔下的这段委婉、凄美动人的旋律令人为之激动、为之振奋、为之倾倒、为之陶醉,这一段的演奏,应用了大量的吟音、推拉、滑音、琶音和泛音等演奏方法,这对右手手腕与左手手指之间的配合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吟音的弹奏法要与推拉区分开,有的柳琴爱好者常把这两种演奏法混为一谈。
吟音弹奏时,是触弦后在原位上手腕带动手指上下运作,目的是柔和此音和延长余音。而推拉,它从本质上改变了音的音高,是用指尖触弦后,靠手指力量左右带动琴弦。在练习中,一定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那么,滑音有时需要快滑,有时需要慢滑.在慢滑时,要注意听觉效果。这些技巧运用的精确与否无形中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耐人寻味的神韵。尤其是句中的几个泛音犹如点睛之笔,让整个乐句变得更为生动,加强了艺术色彩。此外,在142—149小节演奏中,要求演奏者右手长轮外弦不断,左手触内弦的同时与外弦发声同步,奏出衬托旋律的音符,所以演奏时要注意,内弦上的音要颗粒清晰,不要太响也不要过轻,介于二者之间,右手的轮在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还要有内在的起伏,弹内弦的同时不要触到其它的弦,避免其它音的产生。要有很强的控制力,平稳、流畅地弹奏此段,在把每节头一个琶音弹的流动的基础上,既要把外弦的轮奏弹均匀,还要使内弦的旋律清楚地奏出,并且要作到每个音的出现到结束时,不会太匆忙,也就是尽力地延长内弦单音地时值,延长余音。这样才能使这一段形成一个整体,婉转、起伏、有内在地张力和神韵,使作品更加精致、细腻,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接下来是乐曲倾诉的高潮部分,情绪已上升到比较激动的一刻,作者在这一乐段中又运用了小撮、吟、揉等演奏技巧,丰富了单一的旋律。演奏时一定要钢揉兼之。严格按照力度符号的提示去做。特别是演奏164、165这两小节依靠左手推拉出来的音时,要求余音一定要清晰、音高准确,第一个音弹得不要很重,否则后面本身音量小的余音就显得更小,所以要稍轻一些,右手弹弦位置可靠上拨奏,这种方法可以改变音色也可延长余音。后面的音因为是主要靠左手的推拉,右手会显得呆板,但不能闲在一旁,也要随左手旋律的出现进行体态呼吸、提腕并柔和的摆动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