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
主页 > 柳琴 > 柳琴百科 >

柳琴的起源发展与渊源 柳琴的形制与改革

  20世纪50年代三弦柳琴出现以前,在山东、江苏一带的柳琴戏、安徽的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中使用的是二弦柳琴。二弦柳琴的形制,(4)琴体较大,用柳木制作,简单而粗糙,只有两条丝弦,七个用高梁杆做成的音品,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不便转调,表现不够丰富,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因竹套质脆易裂,又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直到今天在山东滕州、江苏徐州的民间仍可见到这种形制的柳琴。此时的柳琴长期用于山东、江苏一带的柳琴戏、安徽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中。由于原始柳琴存在音域窄,不便转调,音色不美等缺点,故大大限制了柳琴音乐的发展,多年来成为音乐工作者乐器改革的目标。

  二、三弦柳琴与四弦柳琴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制作了一把较精致的柳琴,三条弦(两高音弦同音),十个品,琴头饰以如意雕饰,缚弦较大,而板上还未开音孔。遗憾的是,此品未能流传下来。(5) 20世纪50年代,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王惠然先生在一次到沂蒙山下部队体验生活时发现了这件民间乐器,经多年潜心研究,与徐州民族乐器厂合作,在1958年制成了三弦二十四品高音柳琴。三弦二十四品柳琴采用了优质红木做背板,用优质梧桐木做面板。红木坚硬,对音有较好的反射作用,梧桐木松软振动好,使其音质、音色更理想。在柳琴的腹腔中加安音梁、琴胆,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以骨质或塑料做的音窗,琴颈和面板上的竹质品位采用十二平均律半音阶排列,演奏用的竹筒或牛角筒改为三角形拨片(厚约0.7—0.8毫米),其丝弦也全用钢弦或尼龙弦,增大了音量。在外形上也作了适当的改革,将原来的琴体缩小,做了精心的设计(近似小琵琶),并对琴头做了精美的改造,装有精巧美观的头花、脖花、轴头、音窗等,上漆也讲究了,使其看上去色泽光滑美观。三弦柳琴按四、五度关系定弦,通常定为d1、g1、d2或d1、a1、d2,音域从d1---d4,有三个八度。这样三弦柳琴的音域比原始柳琴音域稍宽,音量稍大,又解决了转调问题,不但用于戏曲伴奏,而且在民族乐队中被采用。1960年,王惠然先生为三弦二十四品柳琴创作了我国第一首柳琴独奏曲<银湖金波》,结束了柳琴二百年来只用于戏曲伴奏的历史。(6)

  20世纪70年代初,王惠然先生在三弦二十四品柳琴的基础上,对柳琴又进一步做了创新和改革,他又一次与徐州民族乐器厂合作,1970年试制成功了四弦二十九品柳琴。在三弦二十四品柳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根低音弦五个高音品,而成为四弦二十九品柳琴。四弦柳琴的音色明亮、优美,高音高亢清脆,中音柔和甘美,低音浑厚粗犷,显著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能力。1970年,王惠然先生创作的第一首四弦柳琴独奏曲《幸福渠》问世了。四弦柳琴是在保留民间柳琴原始风格与优点的基础上,根据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各种乐曲的需要,做出的一系列改革。改革后的四弦柳琴优点很多,广受欢迎,原因在于它与原始柳琴比较: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