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
主页 > 柳琴 > 柳琴百科 >

你了解柳琴的发展吗?解读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

  最初,改革,试制柳琴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填补我国民乐队弹拨乐组高音声部之不足,故改革后的柳琴,缩短了原琴体的长度,琴轴也由两个增加到四个,使用尼龙及尼龙钢丝琴弦,其中一、二弦定音提高了纯四度,由原定d1 、a1 改定g1 、d2 ,增加的三,四弦定音分别是一、二弦的低八度,即四根琴弦空弦音分别为g、d1 、g1 、d2 ,由于增加了两根琴弦,不仅明显地突出了其高音,低音区也向下延伸了纯五度,其整个音域得到了有效的扩展。尤其是将面板上的音品改为十二平均律排列,使得这一民间乐器趋于完善、规范,这一切使其不仅完全可以适应大型乐队排练演出之需要,也为柳琴独奏曲的创作表演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改革后的柳琴,扩展了音域,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同时,王惠然先生根据表现作品之需要又革新、创建了许多新的演奏技法,如左手的推、拉、吟、揉弦和沥、滑、打、勾、泛音技巧:右手的琶音、过弦技巧以及拇指拨弦、敲击面板、弹奏码下音等,从而大大地增强了柳琴的艺术表现力,这使得柳琴不仅适用于乐队合奏,更成为一件出色的独奏乐器,也正因为如此,柳琴越来越受到专业作曲家的关注和重视。

  二、专业院团的示范作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民族乐队,上海民族乐团在民族乐队构架中率先使用柳琴.不久之后,山东省歌舞团民族乐队、浙扛省歌舞团民族乐队等也迅速采用。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广播民族乐团(1972),中央民族乐团(1978)等专业民族乐团,也纷纷将柳琴纳入民族管弦乐队的常规编制之中,并在创作、演出中让其充分发挥了弹拨乐组高音声部的作用。

  “前卫、上海、中国、中央”四大民族乐团乐队编制的新构架,对于柳琴这一新兴乐器后来在全国各地的民族乐团{队}中被广泛应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广作用。这些乐团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器乐作品,如济南军区前卫民族乐团创作、演出的器乐合奏和弹拨乐合奏作品《旭日东升》、《王昭君》、《沂蒙山》、《塔吉克舞曲》、《秋月》等,上海民族乐团创作、演出的弹拨乐合奏曲《三六》、《驼铃响叮当》等,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创作、演出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边寨喜讯》等。中央民族乐团创作、演出的弹拨合奏《南疆舞曲》、民族管弦乐合奏《泼水节》、《嘎达梅林》、《漠楼》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柳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一新兴乐器不仅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也得到了乐界专家的充分肯定。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许多地方民族乐团,如山东民族乐团、福建民族乐团、江苏民族乐团、黑龙江民族乐团等也十分关注和重视柳琴在乐队中的应用.并率先接纳音乐院校柳琴专业的毕业生,这对柳琴的进一步推广,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海音乐学院胡登跳先生首创民乐丝弦五重奏室内乐形式(柳琴、二胡、琵琶、古筝、扬琴),更加充分地展示了柳琴艺术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其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价值。如《欢乐的夜晚》、《阳关三叠》、《跃龙》等一批优秀乐曲由“上音丝弦女”(上海音乐学院丝弦五重奏小组)首演后,迅速传遍海内外,同时也成为音乐院校民乐重奏课的必修曲目和专业院团演出的保留曲目。丝弦五重奏的成功演出,开辟了柳琴演奏艺术的重奏领域,使柳琴这一新兴乐器更加广泛地被应用到各种形式的音乐体裁中,进一步巩固了柳琴在民族乐坛的重要地位。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