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
主页 > 柳琴 > 柳琴百科 >

你了解柳琴的发展吗?解读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

  三、柳琴曲创作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王惠然先生1958年根据吕其明创作的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改编的第一首柳琴独奏曲。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王惠然先生创作和改编的多首柳琴曲.又相继登上舞台、录制成唱片。如《银湖金波》(1960年)、《柳琴戏牌子曲》》(1960年)等。

  七十年代初,由他作曲并演奏的《幸福渠》(1970年),《春到沂河》(1971年)的柳琴曲,随着舞台演出及电台广播,迅速传遍全国、走向世界。尤其是那时正处“文革”期间,中国的音乐长河,几近干涸,但这两首乐曲,以其悠美怡人的旋律,晶莹明丽的音色,轻快活泼的节奏,仿佛一泓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广播电台几乎每天都在播放这两首作品,许多人就是通过空中的电波这一传媒渐渐熟悉柳琴,喜爱柳琴,乃至学习柳琴的。

  七十年代末,由王惠然先生创作,王红艺(王惠然之女)演奏的《欢腾的天山》(1977年),《毕兹卡欢庆会》(1978年)、《木棉花开》(1979年)等一批柳琴佳作又相继问世。这些作品无论是从风格、演奏形式还是在演奏技巧、技法上都有新的突破,《欢腾的天山》是运用维吾尔族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一首热烈、欢快。奔放的少数民族风格的乐曲,曲中首次运用高难度的快速演奏、八度大跳、沥音等技巧。《毕兹卡欢庆会》是运用湖南土家族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一首单乐章小协奏曲,演出时由大型民族管弦乐队担任协奏.作品运用回旋变奏曲式,对位复调作曲技法,其演奏首次使用了拇指拨弦、小三度慢拉弦、大沥音等技巧,这标志着柳琴演奏艺术的日趋完善与成熟。父女俩同台表演(王红艺独奏,王惠然指挥),可谓配合默契、珠连壁合,曾轰动中国民乐舞台,成为民乐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后王红艺独奏专辑《柳琴与乐队一木棉花开》(1984年发行的中国第一盘柳琴盒带),《中国柳琴》(1989年发行的第一张CD唱片)、《江月琴声》等CD光盘相继问世,有效地扩大了柳琴演奏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八十年代初,一批热爱柳琴艺术的作曲家开始关注和涉猎柳琴这一领域,于是,一批由专业作曲家参与创作的优秀柳琴曲相继问世。如朱晓谷、沈传薪、徐景新等作曲家与演奏家高华信合作的《春到太湖》、《西湖的清晨》、《火把节恋歌》、《南海金波》。《天山骏马》等。这些作品多用由西洋乐器组成的小型管弦乐队伴奏,柳琴和管弦乐队的配合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那委婉、清秀、亮丽的音乐旋律和江南特色的音乐风格,更赢得了无数音乐爱好者由衷的赞叹。其中《西湖的清晨》被中央电视台作为每晚的天气预报背景音乐,令人百听不厌。

  四,柳琴专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一批热爱柳琴,致力于推广柳琴艺术的音乐家开始了对柳琴的学习,研究与教学活动。

  1973年,山东艺术学校首开柳琴专业课,由常立玉先生任教。

  1978年,上海音乐学院、开始柳琴本科专业教育。上海音乐学院的柳琴教学,初聘高华信先生任教,后由梅雷森先生施教。

  这一时期(1977年)大连歌舞团的林吉良先生也开始在大连艺校培养柳琴学生。随后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也陆续开设了柳琴专业本科教育,分别聘请林吉良、周长花、张大森、王红艺、张鑫华、魏巍等专家任教。

  如今,全国已有20余所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了柳琴专业本科教学,港、台地区的大学如:台湾艺术学院、台湾国立大学、台南艺术学院、中国文化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等也开设了柳琴专业课程。

  不仅如此,山东、沈阳、上海、天津还开设了柳琴专业的硕土研究生教育。

  现在的柳琴教学,从中等专业教育到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科学的专业教育体系,这无疑对柳琴演奏人才的培养和柳琴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像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名校,在柳琴专业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进程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