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演奏技法不同
1、琵琶的演奏技法:
(1)如谱例:
琵琶采用非传统的“双弹”技法演奏。传统的“双弹”方式是用食指将两根琴弦由内向外弹出,同时发声。而非传统的“双弹”技法是用中指弹外弦,食指弹内弦,同时发声。这样演奏出的音色更为柔和清脆,与三弦作为衬音的空弦G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第122小节第三拍的“绰音”,用食指、中指同时绰,子弦下降小三度,中弦下降达三度。
(3)作品从135小节起乐曲风格由明朗地变为粗犷的。因此琵琶演奏的音域基本上在三弦和二弦上,以三弦上的音为主旋律,二弦上的音为衬音。如谱例:
弹奏时右手只用一个“弹”给出音头,左手用“打音”配合完成。直到乐曲的最后用三弦沉闷的音色到一弦高音区第三把位E,感情逐步增进至第三段。
2、柳琴的演奏方法:
(1)作品第116——119小节,如谱例:
虽然技法与琵琶基本相同,但是在音色的表现要比琵琶更加丰富到位。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柳琴演奏是使用的拨片拨弦,由内弦到外弦同时弹出,这样的音色较为尖锐。因此,使用柳琴演奏这一段时要在右手的腕力上多加揣摩。
(2)乐曲在133小节风格转变了,这一乐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谱例:
三弦到一弦的中音区节奏基本一样,但是音域跨度较大,所以技法用“双弹”变为“扫轮”,使整个乐曲体现出了热烈的气氛。
3、中阮的演奏方法:
(1)作品的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段落,因此吴俊生先生在安排中阮演奏技法时将这段放在二弦与三弦上完成。如谱例:
中阮的技法与琵琶柳琴基本是一样的,这样的演奏为下面第三段乐曲更为热烈的情绪作为铺垫。虽然中阮在技法和音色上稍逊于柳琴,但是它却体现出彝族另类的音乐风格。
(2)作品从第133小节起,承上启下的迹象更为明显。如谱例:
第143——145小节用“双弹”弹出音头;到第146小节就改为“扫弹”二、三、四弦;第147小节变为“扫弹”一、二、三、四弦并弹出重音,最后一个“长轮”加“扫弦”把乐曲的情绪推到顶峰。
第三部分音乐转回1=D调,强烈的“夹扫”展现了火把节之夜的狂欢场面。
(一)调式、节奏不同:
1、琵琶的调式与节奏:转入G调后,第158小节再回主调的D调。节奏也由开始的2/4拍变为3/4拍,再变为1/4拍,最后回到2/4拍上面。
2、柳琴、中阮的调式与节奏:第二部分的第三段是全曲的高潮段,也是最经典的一段,乐曲由G调还原到F调,强调乐曲情绪为“更加热烈的”。节奏变化较为丰富,由2/4拍转为3/4拍,最后还原到2/4拍。演奏的力度也不尽相同,是由f—mp—f—mf—ff这样的演奏过程。
(二)演奏技法不同:
第二部分第三段虽然是全区的高潮部分,但是却是乐曲感情最单一的一段。乐曲要单纯的表现火把节之夜人们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1、琵琶的演奏方法:
乐曲的这一段,琵琶演奏形成了单一的模式。如谱例:
技法的顺序是“扫、挑、弹、挑、弹、挑”,音强也逐渐达到了fff。D调开始的夹弹运用了C调的指法,也就是高音A用小指按,G用无名指按,E用中指按,D用食指按。注意“扫”弦的节奏的正反。简明单一的节奏表现出人们舞蹈的整齐划一,心情畅快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2、柳琴的演奏方法:
(1)由于作者要求乐曲的感情为“更为热烈地”,因此第三段被视为柳琴演奏最精彩的一个段落。基本技法大多都是在一弦上完成的。如谱例:
这样的技法演奏突出了柳琴的优势——亮、脆、快(音色明亮清脆,速度快)。“扫弦”成为了乐曲不可缺少的经典技法。
(2)作品从第185小节起变为慢起渐快。如谱例:
自由的散拍子弹出清脆明亮的旋律,再渐慢渐弱收尾,最后用一个“泛音”结束第二部分。
3、中阮的演奏技法:
乐曲最高潮的一段对中阮这件乐器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如谱例:
中阮音色低沉、浑厚,虽然演奏指法与琵琶、柳琴相同,但是演奏这一段时却与琵琶、柳琴的音色风格迥异,使乐曲的意境更为洒脱,超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