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演奏技法不同
1、琵琶的演奏技法:
(1)在第59小节琵琶左手的指法用打音与滑音表现彝族的音乐特点,描绘了人把将火把点燃后准备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如谱例:
这一句琵琶运用了三弦演奏,由于定弦的原因开头3、5音改用了打音来代替滑音的效果。直到67小节变为2/4拍,指法变为弹、挑在三弦上演奏,使音响效果低沉有力,将乐曲中的男女老少舞蹈的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
(2)作品的第70小节,琵琶运用了挑轮的技法来表现作品。如谱例:
技法主要是轮奏一弦挑三弦,主旋律在一弦上。
(3)作品第84小节起,要求演奏得更为热烈。如谱例:
琵琶大都运用了“扫弦”“四小轮”“挑”这三种技法。“扫弦”是在每小节的第一个音上突出了重音,但是只“扫”一、二、三弦,这样就减少了四弦的一个低音,为乐曲奠定的“四小轮”与第三个音的“挑”加起来正好是一个“五指轮”,一个快速的了轻快活泼的基调。其实第二个音“五指轮”又都是在一根弦上弹奏的,这样就使乐曲更加热烈活泼。最后一个音同样也用了“扫弦”,但是力度上不同于第一个“扫弦”。前者是为了突出音头,所以要用f的力度;而后者则是表现乐曲轻快明朗的的气氛,所以用p的力度演奏就可以了。
(4)作品从100小节起,由原来的2/4拍变为3/4拍,风格变为温柔而优美地,但速度不变。如谱例:
主旋律是在二弦和三弦上,用大指重重的“挑”出,一弦则是轻轻的空弦“弹”“挑”,起衬音作用,使旋律连贯轻盈。同时第101小节、107小节、109小节左手运用了“打音”和“绰音”技法,节奏稍紧,通常左指打、绰在前右弹衬音在后,把巴乌特有的音色模仿的惟妙惟肖。
2、柳琴的演奏技法:
(1)由于柳琴音调高,所以在“滑音”时都用四弦。如谱例:
全部用左手运用“滑音”技法,同时还要求柔弦。在乐曲的第63小节节奏变为2/4拍,指法改为“弹、弹、挑、弹、挑”。
(2)作品的第70小节柳琴在二弦上运用了“扫轮”与“长轮”并用的形式突出了重音,使乐曲的强弱对比非常明显,粗旷中不失绵长。如谱例:
表现彝族人民豪放的自由的生活场面,展示了人们欢度火把节时载歌载舞的热闹气氛。
(3)作品的第84——90小节,如谱例:
柳琴在2/4拍的情况下,技法与琵琶基本是相同的,都运用了“扫弦”“四小轮”“挑”这三种技法,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柳琴这件乐器的音色明亮尖锐,所以这几小节的技法都是在二、三、四弦上完成的。这样的演奏效果既把夜幕下火把节热烈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又为后面火把点燃后人们踏歌起舞的个体叙述奠定了基础。
(4)作品的第100——104小节,如谱例:
乐曲转为3/4拍,柳琴运用了最基本的“弹、挑”技法来表现乐曲温柔而优美的意境。指法的基本分工是“挑”四弦“弹”三弦空弦。主旋律部分是在四弦上完成的,左手要在四弦上揉弦,使音色更为柔美。
3、中阮的演奏技法:
(1)中阮在这一段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左手分别运用了“滑音”“打音”的同时,过弦在这里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谱例:
这就要求演奏者有较高的基本功,在第63小节2/4拍,中阮由于音色低沉,所以整段在二弦上演奏。
(2)作品的第70小节往后,如谱例:
中阮在一弦上用了“扫轮”加“挑轮”的形式突出了中阮这件乐器的特点——沉稳、静谧、洒脱、奔放。
(3)作品第84——99小节,如谱例:
整个乐曲的意境是建立在热烈的奔放的基础上,但是对于中阮的音色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段落,用沉闷的音色来表现欢乐的热闹场景实属不易。吴俊生先生把主旋律放在一弦上,并且用了大量的“扫弦”来烘托热闹的场景,左手用“打音”和“带音”表现轻快明朗的意境。
(4)作品第100小节起节奏变为3/4拍,与前面产生对比,有热烈地变为温柔而优美地乐曲意境。如谱例:
主弦律在二弦上,三弦的空弦“弹、挑”作衬音来充实乐曲。左手运用了技法“打音”和“滑音”,用来模仿巴乌的音色。
第二部分的旋律温柔轻捷,调性的改变使音乐时而轻柔,时而明朗,这是青年男女的绵绵细语或欢声笑语。
(一)调式不同
1、琵琶的调式:从第116小节起琵琶谱由1=G调转为1=E调,老、缠空弦变为G、D音,因此旋律也转为大调式,较为明亮开朗。乐曲的意境为明朗地,到第135小节为止再还原回1=G调。乐曲风格也由明朗地变为粗犷地。这样进一步对乐曲的意境及风格进行阐述,表现彝族小伙儿飒爽雄壮的舞姿以及彝家姑娘们的娇羞与柔美。
2、柳琴、中阮的调式:柳琴与中阮的调式基本是一样的。第116小节起乐曲进入第二段,由原来的1=bB调转为1=G调,空弦定弦为CGCG。乐曲风格为明朗地。至133小节转为1=bB调,对乐曲的高潮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