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曲
主页 > 名家名曲 > 外国名家名曲 >

西方音乐名家名作赏析之:李斯特

李斯特生平

Franz Liszt  1811-1886

在舒曼和肖邦两位浪漫派钢琴家兼作曲家之后的又一位巨匠是李斯特。他是一位钢琴演奏大师,又创作了一些光辉的钢琴曲,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作为浪漫派时期的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作曲家,奠定了标题音乐坚实的基础,影响了几代人,在音乐史上有他不可磨灭的功绩。

弗朗茨·李斯特于1811年生于匈牙利,他的父亲当时受雇于埃斯特哈齐家庭(即海顿的保护人),母亲有日耳曼血统。李斯特年幼时即显露出音乐天才,后赴维也纳随车尔尼及萨列里学习,十一岁时举行第一次音乐会。后举家迁往巴黎,至十六岁时已成为声名卓著的演奏家。在巴黎时他结识了海涅、雨果、伯辽兹,稍后又与肖邦成为好友。在1931年他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后,下决心要成为与帕格尼尼相当的钢琴家。他着手将一些伯辽兹的作品改编为钢琴曲,他认为以任何别的演奏手段为目的写成的乐曲,都可以移植到钢琴上来,而且会很有效果。李斯特终其一生都在进行此项工作。有时甚至将流行的歌剧中的材料作为主题写成幻想曲,当听众熟悉这些歌剧时,演出很受欢迎。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完全新的乐曲。

李斯特此时事业顺利,交游广阔,很得女人欢心,于1834年邂逅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很快堕入爱河,翌年去瑞士同居,在日内瓦设帐授徒,后来又去巴黎及意大利。意大利的艺术给了他深刻印象,在此期内他写了许多钢琴曲,其中大多是旅游所经之地的印象,或是与该地的艺术有关,如《瓦伦市小湖》(The Lake of Wallenstadt)、《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三首》(Tre Sonetti di Petrarca)、《埃斯特别墅之泉》(The Fountains Of the Villa d'Este)等,一些乐曲前附有拜伦、席勒、米开朗琪罗等人的诗句。后来把这些乐曲集中,编成《旅游岁月》(Année ds pé lerinage),分成三集出版。有些乐曲采取了描绘性手法,如《埃斯特别墅之泉》中用急速进行的琶音表示水的流动,但大多数乐曲只是李斯特本人感情对当时当地情景的反应。

随后几年李斯特极忙,1839年为筹措纪念贝多芬活动的基金,他不得不重又巡回演出,从1838至1847年间他的演出活动地区不仅限于中欧,东北远至圣彼得堡、莫斯科,东南到君士坦丁堡,西北到英格兰、苏格兰,西南到西班牙、葡萄牙,到处受到盛大欢迎。1844年他与伯爵夫人分手,1847年开始与卡罗琳·赛因维特根公主同居。她要求他放弃巡回演出的生涯,因此李斯特接受魏玛大公的邀请,出任他宫廷的音乐指导。他与卡罗琳公主定居魏玛。在魏玛这一段时期内极富成果,有一个乐队及一个剧院听命于他的安排。在这个剧院里经他手首演了许多优秀的歌剧,如瓦格纳的《汤豪舍》。在乐队中他的作品可以进行实验。除了一些钢琴曲外,他在此时期创作了他所有的管弦乐作品,即十三首交响诗和两首标题交响曲。

“标题音乐”这一名称为李斯特首创。虽然标题音乐在此之前已有出现,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但系统地、有意识地进行此种创作的是李斯特,他还创造了“交响诗”这一形式。这种典型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影响深远,为以后几代人所仿效。

标题音乐是相对于无标题音乐(Absolute music,又译“纯音乐”)而言,音乐内容是描述具体事件、情景等等。它不仅是加上文字标题或在音乐上表现这一内容,音乐的发展要随着所描述的内容而进行,与此相适应,有它自己的手法。李斯特认为,动机的再现、变换、变化是由所描述内容的进行而定,音乐上的考虑需从属于此。例如他的《浮士德交响曲》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描述浮士德,第二乐章是玛格丽特,代表浮士德的略带凄苦的主题后来被变形模仿,用于第三乐章,那是描述梅菲斯特的,这样的用法有他的深意。这种手法被称作“主题变形”(Thematic metamor phosis)。  乐曲写于1854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长度惊人,超过一小时,需要一个庞大的管弦乐队以及一个男高音和男声合唱队。音诗《塔索》原是序曲,几易其稿,最后成为音诗。李斯特对塔索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十分崇敬,他曾两次去威尼斯,第一次是与达古伯爵夫人一起去的,第二次一个人,他在威尼斯的河上听到船夫唱歌,曲调苍凉,歌词却是那位伟大诗人的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中的诗句,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诗人震古烁今的才气与不幸的遭遇一直萦回在他的脑际,后来德国庆祝歌德诞辰百周年时,委托李斯特为歌德的剧作《托尔夸托·塔索》写一个序曲。最后成为这首音诗。李斯特与达古伯爵夫人共读塔索的诗时的印象、威尼斯河上舟子的歌声和拜伦的诗《塔索悲歌》(比之歌德,他更喜欢拜伦的这首诗)都在这首乐曲中留下了痕迹。

另一首交响诗《玛捷帕》(Mazeppa),是一首早期创作的钢琴练习曲改编而成。伊凡·斯特帕诺维奇·玛捷帕在历史上原是波兰的一个贵族,后成为哥萨克人的领袖,为谋求乌克兰的独立而与彼得一世作战,是雨果和拜伦诗中的主角,普希金为此写了剧本。李斯特的交响诗按雨果的诗的结构,描写了帕捷帕被缚于马后,逐出波兰,狂奔的马力竭倒地,玛捷帕也奄奄一息,最后被哥萨克人发现,救起后成为哥萨克人的首领。乐曲的发展也是按此顺序安排。他最流行的一首交响诗是《前奏曲》(Les Preludes)。1844年至1845年间,李斯特写了一个合唱作品《四元素》(Les Quatre Eléments,土地、风、海洋、星辰),钢琴伴奏(后来由他的朋友配成乐队伴奏),1848年李斯特为此写了一个引子,用了四个乐章中的一些材料,后来几经修改,成为现在的《前奏曲》,1854年首演于魏玛,李斯特亲自指挥。前奏曲的标题并非因为它最初作为《四元素》的引子出现而得名,而是来源于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的诗集《新沉思集》(Nouvelles meditations  poétiques)中的第十五曲《前奏曲》,但音乐的内容实际与拉马丁的诗无关,他自己为乐曲写了前言,说明音乐的内容:“生命是什么呢,只是未知的歌的前奏曲,死亡引进了第一个而且又是严肃的音符,爱是生命中唯一存在的诱人的阳光……”不论音乐是否能确切地表达标题的内容,在李斯特看来,需要有标题来引导听众理解作曲家的感情、意图。#p#分页标题#e#

李斯特作为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的演奏使无数听众为之倾倒,包括他的同行在内。当时有一位诗人罗伯特·舒曼,他的艺术趣味极为细腻敏感,所有外在的华丽、喧嚣、做作,噱头都使他厌恶、反感,他在1840年的一次李斯特演奏会后写道:“……现在恶魔附身了,他开始时好像在钢琴上试试音响,随后逐渐深沉,直至俘虏了所有的听众,使之听从摆布……在瞬间里相继以温柔、雄浑、剧烈、粗犷,似乎琴键在他双手下面闪耀、发光……但是我宁可牺牲所有这些惊人的技艺表演,欣赏他随后演奏的那首《练习曲》,表现得无与伦比的温柔缠绵,在这一点上,除了肖邦以外,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

令人吃惊的是,李斯特作为一个杰出的钢琴曲作曲家并深谙管弦乐作曲技巧,居然仅写了两部钢琴协奏曲,而且都不是很成功。他十八岁时就计划创作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但直到三十八岁那年才完成,而此时爱挑刺的听众可能认为他应该写得再好些。整个乐曲是连贯的,分为明显的四个部分,除了协奏曲通常的三个乐章外,还加了一段谐谑曲。尽管乐曲不乏非常吸引人的温和的旋律,尽管开头那个简洁的半音阶主题在后面的部分中巧妙地再现,但终究只能算是个花哨而无内容的摆设晶。1855年李斯特在魏玛第一次演出这首协奏曲,由伯辽兹担任指挥,他的创新使听众啧有烦言。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构思比较而言更精细一些,其狂欢的特点决定它是更典型的浪漫主义,然而尽管比较精炼,却依旧是漫无目标地蜿蜒到结尾。比这两首协奏曲都好的钢琴和乐队的作品是《死之舞》(Totentanz),这是李斯特在比萨看到著名壁画《死神的胜利》后有感而作的。整个乐曲包含“愤怒的日子”的三十个变奏,色彩和情绪变化之大令人吃惊,从沉思、安详逐渐转到阴森、恐怖,在这首曲子里,我们至少还能找到李斯特钢琴独奏曲中那种丰富的想象。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