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沙龙传递音乐文化
的确,现在在中国,琴童虽然千千万,但真正还有多少人在学手风琴呢?在每一场音乐沙龙中,都有现场互动环节,之前无论是合唱专场、管弦乐专场,还是吉他专场,孩子们都有很多问题要问,但在手风琴专场的互动中,现场200多名孩子竟无一人举手。对于一个早已没人去学的乐器,哪里来的问题?
广州市少年宫原本有手风琴教学内容,但授课老师退休后,再也聘不到新的授课老师,只得取消手风琴教学。此外,在历年的招生中,手风琴专业的报名者寥寥无几,孩子和家长也对手风琴专业缺乏热情。其实在全国多地,手风琴教学都存在这样的尴尬,能教的人少,愿学的人少,逐步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在甘霖的眼中,手风琴演奏是“国际性的普世艺术”,所谓普世艺术,就是最贴近普通大众、最易于被人接受、最易于普及的艺术形式。其在中国遇冷,最大的原因就是“功利”。“功利驱动使中国的艺术教育机构放弃了对艺术本身的追求。权贵们喜欢高大上,他们就发展高大上加以迎合,以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手风琴这种普世艺术自然被当成‘下里巴人’给漠视了。”
甘霖认为,各种音乐艺术形式并无高低之分,手风琴的音色具有与各种乐器最好的融合性,如果艺术教育机构能在教学中积极引导,悉心探索,将极大丰富音乐的表现力。但现实是,家长们领着孩子们一窝蜂地挤向钢琴、小提琴等“热门”乐器,一门心思地渴望复制郎朗、李云迪一举走红、名利双收的“神话”。
少年宫音乐沙龙的源起: 让更多孩子听懂音乐
虽然手风琴在中国遇冷,不过甘霖却在用他的音乐沙龙,让很多改变悄然发生着。至少当天在现场的观众们感受到了手风琴艺术的强大魅力,至少很多孩子都在现场表示愿意学习手风琴。其实音乐沙龙对孩子们的影响,又何止是对冷门乐器的刮目相看,用甘霖的话来说,他是在“传递音乐文化”,是在“普及高雅艺术”。
在广州市少年宫举办的音乐沙龙得到成功后,少年宫主任杨俊东心里充满成功的喜悦。因为这个专为孩子们营造的音乐文化环境,是在他的努力下搭建的。
2014年4月,杨俊东通过朋友结识了甘霖,并去了音乐沙龙的发源地广东中山市现场观摩了甘霖主持的音乐沙龙。这种顶尖艺术家与普通大众无障碍的现场交流方式让他深感震撼。他想,如果将这种方式引入少年宫的音乐辅助教育,无疑会给孩子们开启一个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世界。
于是,杨俊东迫不及待地向甘霖提出针对孩子的特点在少年宫举办音乐沙龙的想法,当时甘霖问:“少年宫是干什么的?”杨俊东的回答十分睿智:“就音乐而言,少年宫的目标不是培养像您这样的音乐家,但它可以培养一千个、一万个甚至更多能听懂您的音乐作品的人。”这一次,震撼的一方换成了甘霖,他认为,一个少年宫拥有的音乐文化普及的潜在推动力,是任何一位顶级音乐家都望尘莫及的。
杨俊东认为,孩子们只学音乐演奏、歌唱技能是不够的,应该让他们懂得音乐文化。而“音乐沙龙”刚好弥补了欣赏角度的缺失,并带来新知识的启迪——快乐的审美体验中蕴含的音乐文化理念。
甘霖表示认同,中国的音乐文化基础十分薄弱,正统严肃音乐更是一直徘徊在社会整体的启蒙阶段。虽有诸多前辈和同仁竭尽努力,但效果甚微。其原因在于,一味采取大型交响乐演出并配以深奥的音乐解说词的导聆方式,而不是把欣赏音乐的着眼点放在与观众、特别是少儿观众“平视对等”的角度去做普及工作,导致了绝大多数人从小无法获得正确的引导。
甘霖认为,如果能从室内乐、独唱、独奏这些低成本的小型呈现形式开始,同时让孩子们近距离领略专家和大师们的风采,普及工作将会事半功倍。于是,杨俊东与甘霖一拍即合,广州市少年宫的音乐沙龙计划正式开启。
音乐沙龙的未来: 推动民族音乐文化
目前,甘霖的音乐沙龙内容从民乐到管弦乐,从手风琴到吉他、爵士,从独唱到合唱,几乎所有形式的室内乐都有所涉及,到场囯际、国内顶级中青年演奏(唱)家不计其数。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业内人士的反馈中,均好评如潮。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找我做音乐沙龙,包括北大、清华,台州市、宁波市、上海市、广州星海音乐厅、广州大剧院等。”据甘霖介绍,虽然很多人都在邀请他增开音乐沙龙,但为了保证沙龙的质量和自己的其他工作,2015年他仍将只坚持在广东中山和广州做音乐沙龙。“中山毕竟是音乐沙龙的发源地,那里有很多固定听众。在广州继续做是为了孩子,孩子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两边加起来会做19场。”
内容方面,虽然中山和广州的听众不同,内容不同,但甘霖表示,有一个大的原则是不变的,他希望以音乐沙龙的形式普及中国音乐,强调民族音乐文化(非民间音乐)。“我们今天的民族音乐、民族乐团都出了很大的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甘霖认为,国家应该支持各个城市拥有自己的民族乐团,但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几乎每个城市都只有自己的交响乐团,这是要出问题的。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音乐,如果不在民族音乐上走出一条路来,是要在文化上被判死刑的。因此,我会继续在音乐沙龙中,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和听众对民族音乐的欣赏习惯。” (音乐周报)杨霄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