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了解到,自1960年起,原林县农民使用原始的工具凿穿越多种坚硬岩石构成的太行山,1969年7月竣工。全民动员,甚至小学生上学放学都会带块石头到工地。10年不间断的施工,最终建立起来一套复杂的引漳入林输水系统,总长2488公里的输水渠道。看过纪录片,亲自到实地考察一番,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红旗渠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为了修建这个极其复杂艰险浩大的生命工程、幸福工程,81位干部和群众牺牲在悬崖峭壁上,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这是一个人定胜天的完美案例。这里的人定胜天体现的不是对自然的破坏,而是使雄伟险峻的高山有了水的生气、灵气,赋予高山大地以生的能量。带来这种变化的是人的力量,就是依靠人民、自力更生、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这些在现在看来似乎是老生常谈的口号,然而奇迹就是这样践行出来的,奇迹就是在这个红旗渠精神的指引下创造出来的。许笑男同学说,在看过《红旗渠》的记录片后深受感动,创作了《红旗渠随想曲》;然而站在这个工程上的那一刻,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触及心底的震撼!回校后,还要对这首作品进行细致全面的修订。
看过了红旗渠后,11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了石板岩乡,参观“扁担精神纪念馆”,重走“为民路”。如果说红旗渠主要反映的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坚强斗志与创造的伟力;那么扁担精神则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这是一种信念的坚守。
林州市石板岩乡地处太行山大峡谷中,全乡17个行政村,326个自然村2800户,分散在山顶、山腰和峭壁上,有4脑、8崭、28道深沟、44条险道之说。半个多世纪前,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几代干部职工用一副铁肩膀铁扁担,克服了极其艰难恶劣的自然条件,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重担,铸造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供销合作社人的“扁担精神”。据介绍,70年来,就是那一双双铁脚板翻山越岭、走村串乡,其总长度可绕地球赤道40圈。这是何等的坚持!何等的坚韧!这个精神面对的是针头线脑、油盐酱醋,一切都是人民群众再平凡不过的日常需求。随着岁月的更替,如今险阻难走的山路逐渐变成通途,它不像红旗渠那样留下可供人瞻仰的宏大工程,似乎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事业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然而人民群众不会忘记几代供销人的无私奉献。扁担精神成为林州地区除了红旗渠精神的有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影响着这里的人民,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考察、学习。“扁担精神纪念馆”已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全国供销合作社传统教育基地”,被河南省纪委授予“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被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授予“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廉政教育基地”。
此次参加双实践活动的每个人都深受触动,收获颇多。送音乐下乡,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送去的是美;而考察学习,了解事业如何开创,获得的是精神的洗礼。我们明悟,红旗渠精神蕴含着无畏的创新的力量,扁担精神意味着对信念的坚守,任何一个事业的开创守成皆是如此。我院的校训——求实、进取、勤奋、团结也包涵着这种精神。青年教师面对未来的学术研究、攀登艺术高峰,更离不开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