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2016歌剧节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唐豪瑟》
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6: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唐豪瑟》开票
演出时间: 2016.04.06 - 2016.04.10
演出剧场:歌剧院
演出时长:待定
日期/场次:
2016.04.06 周三 19:00
2016.04.07 周四 19:00
2016.04.08 周五 19:00
2016.04.09 周六 19:00
2016.04.10 周日 19:00
演出介绍
生于19世纪早期、逝世于19世纪后期的德国著名作曲家理查·瓦格纳,其本身就是一个象征,一个寓言。他的一生充满矛盾,他的思想和音乐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思想界和艺术界产生巨大影响。可以说,在整个这个时期,欧洲都笼罩在瓦格纳的影响之下,他那强大的性格和大量的作品长时间对知识界产生着空前的影响。 瓦格纳一生创作了十四部歌剧,从《漂泊的荷兰人》到《帕西法尔》的十部歌剧形成了瓦格纳作品公认的规范和标准。其中,一种完全具有个人特色的“瓦格纳”风格出现在一组所谓“浪漫主义歌剧”中,这其中就有《唐豪瑟》(另外两部是《漂泊的荷兰人》和《罗恩格林》)。在音乐上,《唐豪瑟》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典的保留曲目,整个序曲的音乐叙述出了全部故事梗概,体现了作品救赎的主题;那些呼唤着灵魂升华的朝圣者合唱唱出了宗教的神圣与高洁;著名的咏叹调“晚星之歌”则道出了爱情的忠贞。 《唐豪瑟》是国家大剧院继《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之后制作的第三部瓦格纳歌剧。此次国家大剧院二度邀请到欧洲顶级导演皮耶·阿里执导。皮耶·阿里经常身兼数职、集各种工作于一身——作为一部歌剧的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等,体现了艺术家所追求和希望展现的艺术效果的完整性和合一性的最大化。此次皮耶·阿里导演再度携手国家大剧院版《诺尔玛》的主创团队,运用高度象征的手法塑造舞台及刻画人物,将《唐豪瑟》中救赎的主题、净化的过程表现的唯美极致,使大家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带大家充分领悟瓦格纳歌剧里的哲学思想。同时,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及首席指挥吕嘉将携手纯正德语体系的知名瓦格纳歌唱家恩德里克·沃特里希、曼弗雷德·海姆、马库斯·维尔巴等及当今华人著名歌唱家莫华伦、孙秀苇、袁晨野等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呈现一部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带中国观众感受德语歌剧的魅力及瓦格纳音乐的力量。
指 挥:吕嘉
导演、舞美设计:皮耶·阿里
服装设计:西蒙娜·莫莱希
灯光设计:弗兰克·马里
编 舞:阿蕾桑德拉·潘泽沃尔塔
合唱指挥:瓦伦汀·瓦西列夫
唐 豪 瑟(男高音):恩德里克·沃特里希、莫华伦
伊丽莎白(女高音):芭芭拉·哈维曼、孙秀苇
维 纳 斯(女高音):朱慧玲
赫尔曼侯爵(男低音):曼弗雷德·海姆、吴蔚
沃尔夫拉姆(男中音):马库斯·维尔巴、袁晨野
瓦 尔 特(男高音):维森特·奥姆布埃纳、王冲
彼特洛夫(男低音):卡斯腾·麦威斯
海恩里希(男高音):库尔特·阿泽斯拜尔格
莱 马(男低音):赖纳·曹恩
牧 羊 人(女高音):张心
剧情介绍
德国中世纪时期,游吟诗人唐豪瑟为了追求逸乐生活,离开尘世,来到爱神维纳斯的庇护之下,迷恋上了维纳斯堡的声色世界。但在维纳斯堡沉溺多时后,那种荒淫纵乐的生活又让唐豪瑟感到厌倦,便想离开仙界重返人间,维纳斯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挽留。 回到尘世的唐豪瑟在回瓦尔特堡的路上遇到了打猎归来的赫尔曼侯爵以及许多昔日的朋友。骑士沃尔夫拉姆告诉他,他的昔日恋人伊丽莎白依然想念着他。 在瓦尔特堡的赛歌大会上,唐豪瑟见到了伊丽莎白,并答应参加这场歌唱比赛,因为只要获胜便可迎娶伊丽莎白做新娘。当许多歌手歌唱爱情的崇高时,唐豪瑟却不由自主地唱起了维纳斯的赞歌,并嘲笑纯情之爱。怒不可遏的骑士们将唐豪瑟团团围住,伊丽莎白挺身而出,恳请人们给唐豪瑟一个赎罪的机会。 唐豪瑟加入罗马朝圣者的行列前往罗马祈求教皇宽恕,没有得到宽恕的唐豪瑟怀着自暴自弃的心情返回故乡,不禁又想起了维纳斯。沃尔夫拉姆为了打消他这一念头,大声喊伊丽莎白的名字,唐豪瑟如梦方醒。但是,伊丽莎白因得知唐豪瑟无法被宽恕时,已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伊丽莎白送葬队伍里,唐豪瑟大喊“圣洁的伊丽莎白”,并倒地亡故在伊丽莎白的遗体旁。唐豪瑟因伊丽莎白的牺牲,灵魂最终得到救赎。
吕嘉指挥 他曾在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图兰朵》《艺术家生涯》《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爱之甘醇》《托斯卡》《漂泊的荷兰人》《运河遥》《奥赛罗》《费加罗的婚礼》《安德烈·谢尼埃》中担任指挥。
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兼管弦乐团首席指挥、意大利维罗那歌剧院音乐总监、西班牙桑塔·克鲁兹·特内里费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曾先后在欧美指挥音乐会及歌剧近两千场,与一百多个世界知名歌剧院及交响乐团合作。歌剧院合作包括:德国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瑞士洛桑歌剧院和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等。交响乐团合作包括:德国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汉堡广播交响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及澳大利亚的绝大多数交响乐团。作为第一位在意大利国家歌剧院担任总监的亚洲指挥家,他被意大利的音乐评论誉为“比意大利人更懂得意大利歌剧的指挥家”。2007年意大利总统纳波里塔诺为他颁发“总统杯”,以表彰他在意大利作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成就。同年,他在罗西尼家乡佩撒罗举办的“罗西尼歌剧节”指挥的《鹊贼》,被评为当年全欧洲“最佳歌剧”。
主创
皮耶·阿里导演、舞美设计
皮耶·阿里出生于佛罗伦萨。自1983年起,他的名字就频繁出现在世界最著名的剧场和音乐机构制作的剧目中,如斯卡拉歌剧院、博洛尼亚市政剧院、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都灵皇家歌剧院、帕勒莫马西莫歌剧院、卡塔尼亚贝里尼剧院、佩萨罗罗西尼歌剧节、帕尔马威尔第歌剧节、埃克斯-普罗旺斯音乐节、里昂歌剧院、苏黎世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华沙国家剧院,以及2006年以祖宾·梅塔指挥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开幕的巴伦西亚艺术宫。
他担纲制作了多部歌剧作品,如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唐璜》;瓦格纳的《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威尔第的《游吟诗人》《阿依达》《西蒙·波卡涅拉》;贝里尼的《清教徒》《腾达的贝特里奇》《梦游女》等;多尼采蒂的《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爱之甘醇》;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等。他曾与里卡尔多·穆蒂、祖宾·梅塔、丹尼尔·盖蒂、里卡尔多·夏伊等众多知名指挥合作。
他于2014年9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次制作贝里尼的《诺尔玛》,2014至2015演出季中,他于11月在罗马歌剧院制作由穆蒂执棒的《阿依达》。
西蒙娜·莫莱希服装设计 她在罗马艺术协会和艺术与服装工作室研习服装设计,曾经为歌剧、芭蕾和戏剧演出设计服装并在众多知名剧目中担任助理服装设计。她担任设计的剧目,包括威尔第《阿依达》(巴西圣保罗的市政剧院)、《游吟诗人》(莫斯科新歌剧院)、普契尼《艺术家生涯》(韩国国立歌剧院)、贝里尼《诺尔玛》、威尔第《法尔斯塔夫》(吉格奥剧院、东京)和《西蒙·波卡涅拉》(韩国国立歌剧院)、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2011年利玛歌剧节)、多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琪亚》(2008年匈牙利Csokonai剧院)、贝里尼《清教徒》(2008年贝加莫多尼采蒂剧院)、凯鲁比尼《梅狄亚》;芭蕾作品包括由G.夏沃尼创作的《梅狄亚》(2014年塔林爱沙尼亚国立剧院)、明库斯《堂吉诃德》(2010年罗马歌剧院)、赫克《魔法师的学徒》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士兵的童话》(两部作品均在2003年阿姆尼亚舞蹈节上演)。戏剧则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2005年阿根廷剧院)、谷克多的《鸦片》(2003年时钟剧院)等。
弗兰克·马里灯光设计
他毕业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1977年开始投身于剧场工作。2006年他创立了TAOMArte文化协会,致力于教学活动。他在舞台灯光设计中曾与很多著名导演和舞美设计师合作。他曾与许多剧院合作,如塞维利亚骑师俱乐部剧院、马德里查瑞拉剧院、巴塞罗那里赛欧大剧院、瓦拉杜利德剧院、香榭丽舍剧院、里尔剧院、蒙彼利埃喜剧院、图卢兹卡比托尔剧院、布鲁塞尔铸币局剧院、以色列歌剧院、特拉维夫艺术中心、布宜诺斯艾利斯科隆歌剧院、都灵皇家歌剧院、博洛尼亚市政歌剧院、皮亚琴察市政剧院、罗马歌剧院、威尼斯凤凰歌剧院、特里斯坦威尔第剧院、帕勒莫马西莫剧院、卡塔尼亚马西莫剧院与、佩萨罗罗西尼歌剧节、马切拉塔歌剧节、阿维尼翁戏剧节。
阿蕾桑德拉·潘泽沃尔塔编舞
阿蕾桑德拉·潘泽沃尔塔曾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舞蹈学校学习古典和现代舞,并在玛格·芳登女爵士任下的伦敦皇家舞蹈学院深造。她十五岁作为独舞演员登台,担任钟斯的《牌桌》在维罗纳爱乐剧院演出中的首任首席芭蕾舞演员。1990年,她当选为意大利遗产和活动部组织的意大利舞蹈巡演团的代表成员之一,在慕尼黑、纽约、莫斯科和东京巡演。她的编舞生涯始于罗马歌剧院,和著名艺术家皮斯托尼、诺斯、科科斯等合作。她曾与萨基合作将《彼得罗先生的木偶戏》和《科尔多巴人》搬上舞台。她曾受邀在佩萨罗的罗西尼歌剧节和爱尔兰威克斯福德歌剧节导演《卡门》,并在斯卡拉剧院参与由里卡多·穆蒂指挥的《麦克白》制作。她与何塞·路易斯·卡斯特罗以及塞维利亚德拉马埃斯特兰萨歌剧院的合作始于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与《费加罗的婚礼》。她还担任过米兰意大利舞蹈专业学校艺术总监,并在米兰天主教大学教授哑剧和舞台动作。2001年起,潘泽沃尔塔在继续从事导演和编舞工作的同时,担任德拉马埃斯特兰萨歌剧院制作总监,自2010年起担任舞蹈团经理。
瓦伦汀·瓦西列夫合唱指挥
瓦伦汀·瓦西列夫出生在保加利亚,一个有着浓厚合唱传统的国家。5岁时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主要学习钢琴和视唱。19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保加利亚普列文的市立音乐学校毕业,取得了歌唱学士学位,从那时起他开始对合唱指挥产生兴趣,并专注于这方面的学习,经过2年(1981年至1983年)针对音乐教育方面的钻研,瓦西列夫又进入索菲亚国家音乐学院深造,第一专业是合唱指挥,第二专业则是乐团指挥和歌唱,并于1988年获得学位。
在学习期间,他加入了保加利亚著名的合唱团“Madrigal”,进行独唱表演,也担任合唱指挥,并且和合唱团一起参加了奥地利的“布雷根茨音乐节”、澳大利亚的悉尼音乐节、法国的阿维尼翁音乐节(《漂泊的荷兰人》,由何塞·范·丹姆演唱荷兰人),并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演出音乐会和歌剧,同时还录制了大量音像和电视节目。1990年至1993年期间,瓦西列夫给很多年轻指挥家教授课程,并领导索菲亚国家音乐学院的学生合唱团。
自1993年,他搬到瑞士居住,并在比尔-索洛图恩剧院担任合唱指挥和独唱演员。此外,他也是Schenkenberg歌剧院(2010年的《卡门》、2013年的《游吟诗人》)和Sommeroper Selzach 歌剧院(2012年的《霍夫曼的故事》)的合唱指挥。他也参加很多音乐节,如巴塞尔的植物园节日音乐节(《强盗》《灰姑娘》《被出卖的新娘》);圣彼得岛歌剧节(《莫扎特和卢梭》)等。
瓦西列夫教授的内容为歌唱、钢琴和音乐理论,同时他自己也在音乐会中独唱。2010年9月他带领比尔-索洛图恩剧院合唱团接受了比尔市授予的杰出文化成就奖。他合作的指挥很多,如法比奥·路易斯、马尔克·休斯特奥特、西尔万·坎布里林、弗拉基米尔·费多谢耶夫、拉斐尔·佛吕贝克·德布尔戈斯、马克·塔迪乌等;合作过的导演包括:热罗姆·沙法利、哈里·库普费尔、大卫·庞特内、迪特尔·凯吉等。
主演
恩德里克·沃特里希饰 唐豪瑟
恩德里克·沃特里希出生于德国策勒。他曾在维尔茨堡学习小提琴和声乐,后进入纽约茱丽亚音乐学院深造。他在歌剧舞台上的首次亮相是于1992年在威斯巴登国家大剧院出演《奥赛罗》中的卡西奥。在1993年到1999年期间,他加入柏林国家歌剧院,经常到各地进行客座演出。
他在拜罗伊特的首次亮相是在1996年,出演《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年轻水手以及《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的大卫。之后他又回到该地,出演了《莱茵的黄金》中的弗洛、《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的施托尔青格、《漂泊的荷兰人》中的埃里克、《女武神》中的西格蒙德、以及《帕西法尔》中的主角。
2000年秋天,他在波恩歌剧院第一次出演《唐·卡洛》中的唐·卡洛一角。2002年至2003年,他在埃森出演《纽伦堡的名歌手》。2004年,他首次登台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出演《女武神》。2005年,他第一次在斯卡拉大剧院出演唐豪瑟。2006年2月,他在斯德哥尔摩出演新制作的《女武神》。2007年,他在东京新国立剧院出演《漂泊的荷兰人》中的埃里克,两个月之后,他首次亮相英国皇家歌剧院,出演《费黛里奥》中的弗洛雷斯坦。2008年,他再次登台斯卡拉大剧院,第一次出演《沃采克》中的乐队长。这期间,他还在马德里皇家剧院、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剧院和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出演了《漂泊的荷兰人》。2011年,他再次登上英国皇家歌剧院的舞台出演《费黛里奥》。
他在此后的演出还包括:在曼海姆国立剧院出演《女武神》,在维也纳国立剧院出演《漂泊的荷兰人》,以及在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剧院和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的一些新项目。
莫华伦饰 唐豪瑟
莫华伦曾主演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卡门》《蝙蝠》《艺术家生涯》《赵氏孤儿》《图兰朵》和《漂泊的荷兰人》。
他是当今歌剧界享有盛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曾于巴黎歌剧院、罗马歌剧院、悉尼歌剧院、尼斯歌剧院、里昂歌剧院、阿根廷科隆剧院、荷兰国家歌剧院、莱比锡歌剧院、皇家丹麦歌剧院、博洛尼亚市立歌剧院、里斯本圣卡罗剧院、西雅图歌剧院、俄罗斯大剧院、波兰华沙国家大剧院、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剧院、西班牙毕尔巴欧歌剧院、马罗卡的帕玛歌剧院、法国南西歌剧院、挪威伯根歌剧院、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夏威夷歌剧院、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伦敦皇家艾伯特音乐厅、柏林爱乐大厅及东京三得利音乐厅、韩国首尔艺术中心及佛罗里达、布拉格、苏黎士等地的歌剧院中演出,主演了包括《托斯卡》《艺术家生涯》《假面舞会》《阿伊达》《弄臣》《茶花女》等剧目,以及60余位经典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