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 叶小纲管弦乐作品《敦煌》全球首演

  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 叶小纲管弦乐作品《敦煌》全球首演

  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4月28日晚在沪开幕。在本届开幕音乐会上,上海交响乐团特邀中国音协主席、作曲家叶小纲以丝绸之路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灵感委约创作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敦煌》全球首演。同时,凝结叶小纲近些年音乐创作心路历程的多首代表作:《峨嵋》《悲欣之歌》《星光》及《喜马拉雅之光》也在本场音乐会中逐一奏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出自叶小纲之手,颇受业界好评的作品,均是首次回响在他的家乡——上海。

  虽然身为“上海籍”的作曲家,不过多年来叶小纲工作和生活的重心长期驻扎北京。套用今天流行的词,叶小纲算得上是一名副其实的“北漂”。但家乡上海却始终是他心头抹不去的回忆和思念。所以当上海交响乐团于1998年邀请其出任驻团作曲家时,叶小纲义不容辞、欣然应允。次年,他便交出了担任上交驻团作曲家的首份答卷——交响乐《春天的故事》,并且同样是在“上海之春”,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

  而后的一系列合作,渐渐培养起他与上海交响乐团间长久的信任和默契。2010年,双方再度联手,一部向世界介绍中国京剧的歌剧《咏别》流畅地用西方通识的音乐语汇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树起中国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叶先生对中国元素与西方技法的融会贯通,带有鲜明的文化标识。”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谈及此番再度委约叶小纲创作时透露说,“我们在探讨创作主题时,受到丝绸之路的启发,双方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敦煌。作为丝路重镇的敦煌,莫高窟的造像、壁画,无不镌刻着中国文化的璀璨和广博。如今改以音乐的方式传承和留世,不仅是记录,更是一条通过交响乐的形式表达,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绝佳途径。”

  叶小纲的音乐人生跌宕起伏,如同一部交响乐作品般激荡人心—早年成名、美国求学、回国任教、创立音乐节、推广中国文化……4岁那年,叶小纲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中学毕业后“文革”开始,他被下放到农场劳动。之后,又进工厂当了整整6年钳工。虽然这是一段坎坷,但叶小纲说,“这都是我经历的岁月,我很珍惜。就像长江经过山川,也经过平原,都是避不开的。”

  1978年叶小纲迎来了人生转机,一个怀揣音乐梦想的年轻人终于穿过黑暗等到了黎明曙光,他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并跟随我国著名作曲家杜鸣心学习作曲。从那时起,他与同窗谭盾、周龙、陈怡、郭文景、瞿小松等人共同开创了一个时代。

  1982年开始,叶小纲初露锋芒,《中国之诗》获美国齐尔品作曲比赛第一名;1985年,中国音协及中国唱片公司为他举行了交响作品音乐会,首演了《老人故事》《八匹马》以及《地平线》等五部交响乐。1987年,已经留校任教的叶小纲获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美国期间,他开始接受世界各地的邀约,参加各类国际艺术活动,很块被列入英国剑桥出版的国际名人录和国际音乐名人录。

  1994年,叶小纲携美国“李氏基金会”颁发的“杰出学术成就奖” 回国,成为中央音乐学院一名教授。对于归来,叶小纲在他的文章《最后的乐园》里曾这样描述:“大约把放弃作为前提,才能完成自身的超越。无论出去还是回来,都是为赶散心头哀音,寻找一片乐园”。“我内心深处,是想轰轰烈烈地做事。我的根在中国,希望为中国音乐发展做点事。”

  站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叶小纲如虎添翼不断转换身份,游走于教育家、作曲家以及活动家等角色之间,逐渐成为中国音乐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文化强大来源于教育,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叶小纲在诸多称谓中,他最在乎的还是教师这个职务。

  叶小纲拥有众多的经典作品,如《大地之歌》《冬》《喜马拉雅之光》以及《玉观音》等,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从中领悟叶小纲所塑造的中国语言特质。形式上,作曲家运用中国文学作为音乐写作的情感依托,在西洋管弦乐中加入古筝、笛子、箫以及民间打击乐等中国乐器,并在旋律中采用了中国音调元素;音乐性上,叶小纲将中国元素揉碎后化入音乐之流,让自己的音乐自然散发出一种中国气质。这些特征体现了作曲家音乐的民族性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