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周五14:00,国音讲坛系列讲座第六十九期在我院主楼413教室举行。我们荣幸的邀请到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执笔人储望华先生与我们分享关于他在“那个年代”的创作和学习的一些故事。讲座由科研处处长、作曲系主任高佳佳老师主持。
储望华先生,旅澳作曲家、钢琴家, 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1985年获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硕士学位。钢琴作品《翻身的日子》、《二泉映月》、《茉莉花》等广为流传。
讲座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钢琴协奏曲《黄河》改编中鲜为人知的故事。由储望华先生亲自演奏第二乐章《黄河颂》开始,并向大家介绍到这是由中国音乐史上最伟大作品之一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当年由光未然的词,启发了冼星海的创作冲动与灵感,文革期间也同样启迪和萌发《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组成员的想象力和乐思。由于那个特定的时代,钢琴协奏曲《黄河》被强加有很多政治符号,但这毫不影响人们对她的喜爱及作曲家赋予她本身的感染力和宏大的气势。回忆起那个年代的生活,回顾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过程,储望华先生无限感慨。当时与《黄河》先后诞生的经典作品还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虽然这两部作品在写作技术上或者说其艺术成就上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毕竟它们经住了历史和时间的考验,现在还依然奏响在中国及世界的舞台上,深深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储望华先生认为,《黄河》能够一直在海内外被演奏和认可,为更多的国人所喜爱,这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而时隔近半个世纪了,中国还需更多更好像《黄河》一样被人民喜爱的作品出现,也真切地希望中国作曲家能够创作出更好、更经典的作品来超越《黄河》。
第二部分:储望华先生讲述了他是如何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因为家庭原因,他曾经不能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就读,也失去了许多施展创作才能的机会,但是这些都能没阻碍他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的孜孜追求,依然抱着满腔热血的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尤其在留学直至旅居澳大利亚期间创作了诸多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并在作曲大赛中获奖,由墨尔本交响乐团公演。
讲座即将结束时,储望华先生为我们播放了他创作的交响曲《丝绸之路》的第三乐章,同时还在PPT上展示了多年来在书法、绘画、篆刻及摄影等方面积累的佳作,让我们领略了储望华先生作为音乐家之外的深厚而广博艺术造诣,博得现场师生们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