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浙江音乐学院(筹)建设纪事

  一个世纪前,年轻的李叔同未曾想到他与他的治学精神会成为一面旗帜:秉持“事必尽善”的治学态度和艺术精神追求,他在杭州创作了《春游》、《送别》等高质量的学堂乐歌,并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开创了浙江乃至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的新风气。

  文明的峰回路转,总有一些东西贯穿岁月、一脉相承。

  百年后,一群浙江人以青春、热血与生命,深情践行“事必尽善”。从2013年正式进场施工以来,在夜以继日的两年时间里,创造了一座3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音乐殿堂,并将“事必尽善”写入了新学校的校训里——这所新学校就是浙江音乐学院(筹)。

  “事必尽善”。善者,周密极致之谓也。它代表着一种精神,追求行动上的极致主义;它代表着一种作风,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它代表着一种激情,拼搏创新,善言善状。

  一朵浪花折射大江大海。深入贯彻“八八战略”,推进“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建设,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浙江人民正在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奋力前行,用实干善干铸就新辉煌。

  上善若水:协同合作奏“交响”

  当人类第一次发出叮咚声,声音的艺术诞生了。它如山峦蜿蜒起伏,如水波涟漪荡漾,这就是音乐——一种协同的美,小到一首歌,再短也会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大到一个乐团,数十种乐器数百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场演奏会。音乐尚如此,筹建一所国内一流的音乐殿堂亦如此。

  经过近3年筹划,2014年,教育部批复同意筹建浙江音乐学院,并明确从2014年8月算起,筹建期为1年。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起一流音乐殿堂,谈何容易。

  时间回溯,齐心发力梦想。

  2012年9月底,音乐学院(筹)的建筑方案出炉。省委召开专题会议讨论,“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的校园能不能做到令人一看到就联想起悠扬的音乐?”当这个问题抛向在场的设计人员时,大家都沉默了。

  “这简直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绝妙想法!”项目主创朱培栋至今印象深刻,循着这个视野,团队最终设计出“音乐的流动地景”整体建筑方案,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歌唱。在社交网络上,初露英姿的校园建筑获得了网友一致点赞“有浓浓的文艺范儿”。

  合作迸发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今天,当一座形似音乐博物馆的校园惊艳了所有人时,人们可曾知道,这是浙江举全省之力,精诚合作,善作善成的结果。

  压力是巨大的。杭州市成立“推进浙江音乐学院工程建设指挥部”,全程负责项目代建。江南多雨,施工人员常年得穿着雨鞋工作,一两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

  学校需要又好又快地落成。西湖区主动请缨征迁动员;省文化厅专门成立基建办,全力以赴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省建工集团派出劳模班组;省编制办提前一口气拿出500个名额;省教育厅撤销9所本科院校14个音乐表演类专业点,为浙江音乐学院(筹)高水平办学腾出空间;每逢周末,省人社厅加班考核教师招聘,连吃一顿工作餐的时间都没有。

  高远理想需要未雨绸缪。杭州将省内音乐教育办学水平最高的杭师大音乐学院成建制划转给浙江音乐学院(筹);省文化厅牵线浙江音乐学院(筹)与上海音乐学院、省属文艺院团、13所艺术学校、音乐特色学校等多渠道合作办学,为学院长远发展储备优秀生源。

  回想当初的项目审批,基建办主任张鸿雁仍记得那时的焦虑:“35.2万立方米体量的建筑,涉及部门如此之多,压力实在太大。”

  令他高兴的是,2012年7月10日,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并向省发改委报送申请立项;6天后,省发改委下发批复项目正式立项;9月29日,经省发改委组织专家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获批。“从立项到获批,短短75天的审批速度创下浙江建设史之最。”

  站在行政楼9楼,眺望校园全貌一览无余,浙江音乐学院(筹)党委书记褚子育感慨地说,因为有了省委、省政府提前谋动,省市区多部门通力合作,群众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向人民许下“2015年秋季新校园全面投入使用并向教育部正式申报建校”的郑重承诺,这就是数万浙江人在吴越大地上协同合奏的一首圆梦交响乐!

  止于至善:一丝不苟拉“丝弦”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2013年8月15日,施工总承包签约,9月,浙江建工集团进场,项目全面动工。按照今年秋季投入使用的时间节点,仅仅两年时间,要让602亩土地旧貌换新颜,拔地而起一座高水准的音乐殿堂。而且,支撑这种“浙江速度”的必须是过硬的质量和高超的设计,一切指标都须朝着“一流”迈进。

  可想而知,浙江音乐学院的建设过程,艰难与挑战并行。

  “在浙江音乐学院筹建过程中渗透着我们的校训‘事必尽善’,秉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褚子育口中的这个“善”,已成为每个建设者的精神力量。

  一山之隔,便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王澍的大手笔——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定要拿出一个可与之相媲美的建筑设计。”从公开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赢得浙江音乐学院(筹)项目设计权的设计团队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这样自我加压,“取法极致,得乎其上”,设计团队将其奉为圭臬。

  于是,一场硬仗拉开了。“浙江绿城”组成了公司成立17年来前所未有的130余人单项目设计队伍。无数个夜以继日的工作,经过数不清的讨论、修改、调整、重来……在2013年5月底终于完成了全部单体建筑的第一版施工图。

  从项目启动之日起,为了保证浙江音乐学院(筹)的声学设计品质,设计方特别聘请了我国知名声学设计专家、浙江大学建筑系的张三明教授及其团队,作为专职声学顾问,以配合本项目从土建设计到后续装修设计、施工控制的全过程。

  为保证现场施工进度,浙江音乐学院(筹)破土动工后,设计公司每天派代表驻现场轮值,第一时间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我们有严格要求,每周工作待命7×24小时,确保随叫随到”,项目主创朱培栋回忆说,“为了确保在规定工期里完工,我们常常在凌晨两三点接到施工设计验收任务,不管刮风下雨,都会确保在第一时间赶到。”

  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专职驻场设计代表王静,在工作上是一位“女汉子”。在繁忙的工地上,时常可以看到她与工人们同吃同行,上脚手架,下泥泞地,实地踏勘现场。入夜,工地外依旧一片忙碌,一间临时搭建的办公室内,王静时常挑灯夜战,梳理各种与指挥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参建单位的往来文件,确保白天工程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在建造300余米的音谷长廊时,王静和其他设计师一起每隔50厘米就要画出一张剖面图,单这项工程就要画出600多张剖面图,以确保工程的精益求精,整个音乐学院(筹)设计项目有上千张图纸,每张图纸的修改都达数十次,浸润着设计者的心血。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省文化厅项目基建办、杭州市项目指挥部及学院各部门“计划到天、任务上墙、督查到位”,对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人、明确落实计划、设定关门时间,中间有汇报督促。确保每件事情能够尽善尽美完成,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

  浙江音乐学院(筹)好比一座音乐博物馆,每一个建筑都镶入了音乐的元素,这也是群策群力、精益求精的结果。以钟楼为例,根据钟楼的竖琴草图,建筑设计单位提供了多套具体设计方案,中国美院师生也积极参与方案征集,设计者还走访了杭州雕塑院等单位,力求将方案做得尽善尽美。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