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参加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参加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

  2015年12月3日至5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一行10人在系主任高佳佳教授和副主任禹永一教授的带队下,参加了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

  本届交流会是继1985年“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1998年武汉“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暨作曲教学经验交流会”、1999年天津“国际现代音乐节暨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及2003年成都“国际现代音乐节暨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之后的第五次全国性的作曲家盛会。

  在此次作品交流中,展示了我校朱琳老师的琵琶四重奏《芬芳》(2013),该作品受著名琵琶演奏家杨靖教授委约而创作,由杨靖琵琶室内乐团首演,作品已入选2015年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新绎杯”十首优秀室内乐作品;罗麦朔老师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胤祯美人图》(2014),该作品根据清宫旧藏《雍正十二美人图》而创作,展现了民族音乐所具有的旋律性以及人们内心的抒情性,作品曾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上演,成为目前上演率很高的民族管弦乐队作品;温展力老师的清唱剧《广场上的垃圾》(2015),是根据2013年10月1日国庆节清晨,观看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后,留在广场上5吨垃圾而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舆论战为题材的创作,试图唤起人们对不文明现象——因聚集而失去理性的人群的关注与思考,同时呼吁人们爱护环境、理性爱国,作品为201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并在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韩昕桐老师的两支长笛重奏作品《看见》(2015),首演于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周;刘青老师为两架竖琴而创作的《点轨迹》(2013),展示了箜篌的吟揉技法,竖琴始终在高音区,空灵飘逸,好似中国画中的留白,该作品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王珏老师的作品《第一交响乐》(2010),是献给一个远方的朋友和那些懂得生与死的人,该作品是德国卡尔斯鲁厄青年交响乐团的委约作品;谢文辉老师的作品《A.I.R.》,该作品为六位打击乐手而作(2008),由焦山林老师率领的960打击乐团演奏,曾荣获2010年北京现代音乐节“青年作曲家计划”一等奖;袁昊昱老师的多媒体实时作品《日记本II 歌唱祖国》(2015),取材于一首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爱国主义经典歌曲,作者使用新媒体艺术,在融入了本土题材的同时,展现出东方民族当代审美情趣的思考与尝试,作品在2015年“上海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演。

  在12月3日第二单元的作品交流中,作曲系主任高佳佳教授主持会议,并在自由研讨中作了发言。发言中,高老师谈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近年来所倡导的音乐创作态度和理念,即强调创作的艺术性的同时,更要注重作品的音乐性,尊重每一位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鼓励大家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些理念已经从青年教师们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的作品中显现出来,引起了与会同行们极大的关注与热烈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朱世瑞、温德青等教授也表示:只有多元化,大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才会相互碰撞,促进大家共同发展。

  学校和作曲系领导对此次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高度重视,借此平台给予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会和展示的机会。教师们提供的展示作品大都是近年来在各大音乐会上演出的佳作,给与会专家和同仁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通过此次交流,我校这支年轻的作曲教师队伍得到了业界同行们极大地关注和赞誉,与此同时,青年教师们也感受到当前音乐和技术发展的趋势,更清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