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8日,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的“中国跨界民族音乐2015’学术论坛”在北京亚奥国际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该学术论坛主要从中国跨界民族音乐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围绕中国跨界民族音乐的理论构建以及东南亚、中亚和东北亚中国跨界民族音乐的田野实践两个议题展开学术讨论。
上午会议分为开幕式和“中国跨界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两个单元,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赵晓楠主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赵塔里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周青青、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项阳分别致辞。赵塔里木认为跨界民族音乐研究有助于拓展、深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并且对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周青青指出通过对国外田野考察所获得的资料,可以补充国内已经失传的音乐信息,同时新的方法与理论的提出也会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提供帮助。项阳则认为本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以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为主题,既要从理论中探讨又要从实践中深化与提升。
在第二单元中,主要从多维角度探讨了中国跨界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从民族音乐学、人类学与跨界族群音乐研究、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携手开展研究的多种可能性三个层面,探讨了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与学科方法论跨界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玫研究员论述了在跨界语境下看维吾尔族木卡姆的文化属性,从以基本模块为重要材料组成的调式中呈现出的音乐特征进行解析,认为维吾尔族木卡姆与其他地区的木卡姆有着本质的不同。武汉音乐学院蔡际洲教授将跨界民族音乐常见的研究范式归纳为音乐本体研究、历史渊源研究、地理分布研究、传播变迁研究、文化背景研究、文化内涵研究等六种类型,并对每种范式的定义、类别、问题和方法进行了分类表述。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教授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视角出发,阐释了如何将民族音乐学方法论合理运用于跨界民族音乐的研究中。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教授以二则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调查案例为中心,探讨了跨界族群音乐的研究边界。中国音乐学院杨红教授从“族群/迁徙/场域”:历史文化生态的宏观叙事、“音乐/空间/展演”:音乐文化主体的直面表诉以及“景观/符号/意义”:跨界音乐比较的整体关照三大理论层面之交织,阐述了跨界民族音乐田野中的理论视野。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从基因、文化、环境三个语境与音乐特征的关联性展开分析。
下午会议就“东南亚、中亚中国跨界民族音乐的田野实践”与“东北亚中国跨界民族音乐的田野实践”两个专题进行了研讨,分别由杨民康与杨红主持。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张天彤、广西艺术学院张小梅、广西师范大学何政荣、重庆师范大学苏毅苗、中国延边大学崔玉花、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文化馆丽娜等学者,以及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后楚高娃、博士研究生徐天祥、谢万章、吴云、芮子晶、韩冰和硕士研究生张颖等,均从自己的田野实践中,多方面地对东南亚、中亚、东北亚的跨界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作了大会发言。
其中,徐天祥通过对流传于中缅景颇—克钦族的苏格兰风笛Baja的考察,讨论了中缅两国的巴扎现状与异同、渊源等问题。张小梅与何政荣或从京族人为何歌唱与如何传承民歌入手,或从京族山心岛“吃节”仪式及用乐中因表达者国籍不同而形成乐舞风格的相异阐发,对中越跨境而居的京族进行解读。苏毅苗分析比较了中国滇南彝族尼苏人与越南北部倮倮人的求雨仪式及其呗耄腔调。谢万章对哈萨克斯坦的乌兹别克音乐——巴布尔情歌进行了翔实解读。崔玉花认为郑律成的抗战音乐作为杂糅与对话的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性格和艺术价值。张天彤和丽娜则分别对中、俄鄂温克族(埃文克)的历史渊源、民间说唱、传统歌舞、民间歌曲等方面的现存状况与异同关系进行了阐述,表述了对俄罗斯雅库茨克埃文基人的音乐生活考察。张颖、楚高娃、吴云和芮子晶,或从中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音乐入手,或从蒙古佛教藏语诵经音乐切入,或从中蒙两国的蒙古族乌珠穆沁部长调和雅托噶音乐阐发,对跨越中蒙俄的蒙古族音乐进行了多角度地剖析与阐释。韩冰探讨了跨居中俄陆路边境的跨界民族赫哲——那乃族的存见现状与变迁规律。
此次大会集中展现出中国跨界民族音乐在当下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为推动并拓展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深化跨界民族音乐研究的理论体系与田野实践做出贡献。会议中浓郁的学术氛围和高远的学科发展思想,引来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