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中国院作曲系、音乐学系教师云南采风行记

  2016年1月22日至29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学系教师一行二十人,在作曲系主任高佳佳教授和音乐学系党支部书记王军教授的带领下,赴云南丽江、大理、腾冲进行为期8天的采风活动。丽江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彝族、纳西族、傈僳族、汉族等12个世居民族。而丽江古城区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月23日,在古城区非遗中心主任张桂华女士组织并全程陪同下,采风团的老师们在丽江古城文化馆观看了民间艺人们非常精彩的民族音乐展演,包括纳西古乐传承人和凛毅及家人为大家演出的纳西族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选段,纳西族口弦《蜜蜂过江》、纳西民间歌舞《哦姆达》、纳西古歌《谷气调》、纳西民间歌舞《热美蹉》等。演出结束后,采风团融入艺人和老专家当中,分别做采访、交流、探讨,深入了解纳西音乐,与民达、和中、冯文俊等几位被称为纳西传统音乐“活化石”的老专家、研究学者及各位民间艺人进行了一场热烈的纳西音乐座谈交流。

  1月24日,采风团到达了大理。以大理为中心的滇西地区基于少数民族众多的历史背景,而生发出灿烂、多元的文化环境,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各民族凝结出了门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以白族为代表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雕刻、刺绣、服饰等艺术形式最富有特色。采风团一行首先来到了大理大学跟其艺术学院进行参观交流,了解到艺术学院运用多媒体电子设备所做的民间艺术收集、传承、研究等工作的途径和成果。

  1月25日,采风团专程前往云南大理喜洲镇观看严家民居三道茶歌舞表演,包括白族传统的民间民俗舞蹈、传统的白族小调和大本曲等。

  1月26-29日,采风团到达腾冲,先后了解和参观了高黎贡山的茶文化、滇西抗战纪念馆、保山甘蔗寨村的佤族清戏,并观看了大型史诗《梦幻腾冲》。清戏最早由湖北人基于青阳腔创造而出,清雍正以后,腾冲进入了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文化流向腾冲汇聚,向缅甸延伸,以腾冲为枢纽的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地处古道要冲的甘蔗寨,以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恰当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腾越至缅甸南线古道上商旅、马帮、军伍必宿的驿站。与此同时,甘蔗寨也兴起了办学之风,在佤族中培养出了一代代初具汉文化知识并倾心于汉文化的村寨文人,而过往的商贾军民中,也给甘蔗寨带来了内地的雅俗文化,其中就有熟悉清戏的戏曲艺人,这样,清戏就在甘蔗寨传播开来。 清戏的表演形式主要为“清唱”,人物上场时往往要先念引子或念诗,然后再唱或道白;没有复杂的身段,台上的做功均是依据演员对剧情的理解而发挥,在传统表演中不讲究行头。采风团观看了清戏经典剧目《姜姑刁嫂》,曲调演唱时腔板穿插变换,一唱一帮,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既善叙事,又极抒情,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故事感人,情节生动,文辞优美,人物性格鲜明。

  八天的采风活动使老师们在一定程度上领略到了云南滇西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较为完整地观察到了该地区的文化环境与民族音乐之间的共生状态。云南热情、淳朴的民风和多元繁荣的文化深深地打动了每个人,少数民族音乐赋予老师们的创作灵感和学术给养使老师们忘却了旅途中的奔波劳累,每天采风结束,老师门都会相互分享资料、交流心得,每每直到深夜仍然意犹未尽。在这次采风活动中,采风团总结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一些困境,即汉化的持续进行、现代文化及经济环境的时代冲击,当地年轻人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使得传统文化难以传承。而作为高等音乐学院的教师,采风团也认识到,我们必须怀着敬畏之心,踏实而恒久地将目光投向民间,才能逐渐掌握少数民族音乐甚至整个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规律和艺术精神,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作出有具有民族性格和生命力的作品。同时,将中国民族艺术的精髓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具有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理念和技术。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