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
主页 > 唢呐 > 唢呐百科 >

陕北唢呐漫谈

陕北这块极富生命力的土地,孕育着源远流长的黄土文化,数千年来,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支流,异彩纷呈,数不胜数,唢呐就是其中的一种。高昂、悠扬、欢快、悲壮、婉转、激荡的唢呐声,牵绕着陕北每一个人的情感。吹奏着、倾听着、思索着……,使我们倍受感染。

唢呐的发展历史

唢呐起源可以追溯到金元时期,明代见于文字记载。唢呐乐器一般认为起源于古波斯、阿拉伯等地区,还有认为起源于我国新疆。有关唢呐较为完整的文字记载,则见于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书中记:“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源于何代,当是军种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可见最早用于军队打仗,相当于冲锋号。

至于唢呐在古代的流传还是比较单一,除了军队和宫廷及贵族宴会以及部分娱乐场所流传以外,在民间普通民众当中还是很少有真正的唢呐,然而其代替品则是“竹笛”、角骨器、树叶、口器等。原因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军队和宫廷贵族宴会以及部分娱乐场所使用唢呐,而普通民众的唢呐演奏场合,主要是劳动场所和户外需要。

到了近代,唢呐形成了一种惯例:在陕北,主要为添人丁或减人丁而奏,无论贫家富家,喜事丧事都要请上一班唢呐吹打助兴,闹得紧,让全村人和行人都知道,有时会吸引很多人。这也许是主家想让更多的人来到他家,喜事表示道贺、丧事表以对死者的哀悼和对家属的安慰,同时也表现他家人气之兴旺。

现如今,吹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