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弦乐界开山鼻祖谭抒真曾于40年前提道:“音乐学院应该以一手抓独奏,一手抓室内乐。”按西方标准,独奏出色不一定就是人才———不能参与乐队演奏就得不到认可。毕竟95%的音乐院校毕业生还是要成为乐团一员,不善于合作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交响乐的整体发展。
前天,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小音乐厅,德国爱茵根市国立音乐学校和上音附中的一群孩子合作了一场小型音乐会。这一鲜有外界关注的交流活动已经连续举行了8年。每一年都以室内乐为主,中德孩子同台合演一支乐曲,虽然台下观众稀稀落落,但台上的合作也许正改变着这些孩子的人生和中国交响乐的未来。
摘掉骄傲的光环,磨去特立独行的棱角,做着独奏家明星梦的他们演奏并不熟悉的新作品,而不是一遍遍反复去抠已经烂熟了的参赛曲目。台上的中国孩子紧盯谱子,神情稍显紧张,他们必须学会倾听他人以恰到好处地完成自己作为其中一分子的职责;德国孩子则把玩着作品中调侃的爵士风味。据介绍,这种合作方式已使孩子们能够像家人一般融洽相处。
“西方的传统音乐教育衡量人才的标准,不是独奏出色就算得上人才———不能参与乐队的演奏,会被认为适应面太窄而得不到认可。国内相比较而言,音乐教育体系不是很完善,面太窄了。还好,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上音附中副校长王建民说,“和德国音乐学校的合作就是想让学生们学会默契与合作,学会彼此理解和倾听。虽然,学校出的明星和独奏家已经很多了,但毕竟95%的毕业生还是要成为大乐团中的一员。不善于合作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交响乐的整体发展。”据德国爱茵根市文化局长Bachofer介绍,德国学校设置有室内乐课程,接受学生报名并按照他们的意愿分组,逐渐从喜好转向老师的专业引导。
“进大学之前,很多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合作经验。我们来和中国学生同台,不是竞赛。”他强调说,“如果只是来旅游,学生们对中国的文化不会有更深的了解。但当他们同台并相互配合演奏同一支曲子,彼此很快就会把对方当作家里人。来之前,他们就会写邮件互相询问情况,合乐第二天就会有他们自己的约会。这是一种相互之间的渴望。”
据王校长介绍,每一年,德国孩子都会带来风格完全不同的新曲目,大家一起操练。在中国演出之后的一个月内,他们还将再度携手到德国进行新一轮的合作,那种合作依然显得有趣———将中国的民乐加入乐队之中,两国孩子一起合作呈现。甚至在计划之中,中国孩子还将手把手教德国孩子学习民乐。所有的一切都是全新的,这不同于老师帮学生抠参赛曲目,反反复复都是那一首,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将音乐当成任务。“音乐首先应该是愉快和意愿之中的事。”带队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