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 埙百科 >

史珊上古陶埙研究三题

虽然,从音乐角度讲,不同的埙体形状和纹饰对于乐器所演奏的声音的影响非常小,但是“从工艺美术的观点来看,纹饰和器形是不能分离的,因为纹饰结构的处理使之与器物有良好的适应性”特定的纹饰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都与其所依附的相应器物或器物相应部位的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意味着装饰器物的纹样并非随意取得,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结果。这个“目的”就是为了使花纹与器物之间能够完美契合,相互烘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认识到,上古时期的乐器制作不仅仅是对于声音的需要,更是先民对于信仰、崇拜和对美的追求在乐器上的一种体现。


                第三节、个例研究一一包头西园陶埙形制纹饰分析


    2008年夏,笔者赴内蒙古包头市考察陶埙,期间承包头市博物馆馆长谭士俊襄助,有机会对西园陶埙进行考察和测音,试图对其做初步研宄。
    一、西园陶埙基本情况
    1988年发掘的内蒙古包头市西园墓地有大批文物出土,其中发现有一件陶埙,现藏于包头市博物馆。西园墓地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郊西园村北大青山南坡台地上,地属沙尔沁乡,西距包头市约20公里,京包铁路和呼包公路从村前东西通过。发现此件陶埙的西园三期遗址属于包头市迄今发现最早的阿善文化遗存,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文化遗存。西园三期约相当于阿善三期早段。这类遗存在包头地区分布最为广泛,许多房屋基址、窖穴以及晚期出现的地面石筑围墙等重要遗迹,也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原始村落布局。有学者将此类型遗存早段划为“海生不浪文化阿善类型”,而将晚段遗存作为“老虎山文化”的组成部分。“海生不浪文化阿善类型”是苏秉琦先生在内蒙古大学作的题为《内蒙古考古与内蒙古历史》的学术报告中首次将内蒙古中南部清水河、托克托县和准格尔旗黄河沿岸发现的遗址,称之为“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出土有大型石器、细石器、陶制品和骨角器,其中陶制品主要是用陶片改制的刀、铲及直接烧制的凹形器和纺轮,陶器均为手制,分泥质、砂质、夹砂三类,泥质以灰陶为主。陶埙保存完好,编号为888X7609413:即1988年包头西园探方609灰坑13号第三件。器表光滑,泥质灰陶,有两个指孔和一个吹孔。西园陶埙与同一时期出土陶埙比较
对比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出土的形制与内蒙西园陶埙同属一类的共有4件,分别是1、陕西临潼姜寨二音孔埙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X 2、河南郑州大河村陶埙;3、山西垣曲丰村陶埙;4、山西太原义井陶埙。这几件陶埙的形状一样,按照李纯一先生的陶埙分类都是属于卵体平底原式。具体形制数据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包头西园陶埙的形制数据值在通高、腹径和按孔径三方面与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陶埙平均值基本相同,差距在0.5厘米内;但是其底径的数据值则比同时期其它陶埙底径平均值少1.6厘米;吹孔径则比同时期其它陶埙底径平均值多2.1厘米,这一差值是比较大的,包头西园陶埙的吹孔径相当于同时期其它陶埙的3倍多,而据笔者的观察,此例陶埙吹口处并无破损,至于为何吹孔如此大,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宄。
关于纹饰以上7件陶埙,除陕西姜寨陶埙表面有不规则纹饰外,其它6件均 无纹饰,器表光滑。泥质多灰陶和红陶。
包头西园陶埙俯视图



包头西园陶损侧面图



    音孔在陶埙中的使用和意义陶埙中的音孔分为两种,一种是吹孔,一般至于埙体上部或者顶部一件陶埙只有一个吹孔,两一种是按音孔,上古出土陶埙按音孔数目1一5个不等。按音孔在陶埙中的使用是通过手指封闭音孔和打开音孔来改变音高的,按音孔的多少决定陶埙的发音数,按音孔越多,所发音高越多,反之依然,按音孔越少,所发音高越少。
    音孔的出现不仅是乐器所发声音越来越多,同时在制作工艺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按音孔的位置对于音高是没 有影响的,但是,如果按音孔的位置不合适,演奏者将唇对着顶部的吹孔,手握陶埙,吹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制作者在制作时一定要考虑到演奏者的手型方便,一般的二音孔陶埙的按音孔都是平行的置于埙体中下部,而且按音孔的大小不会超过人指肚的面积,一般都在1厘米以内。音孔的制作也很简单,观察包头西园陶埙发现,其按音孔是由埙体外部向内部用类似棍的东西钻出的,因为在埙体内部按音孔周围可以清晰的看到因钻孔而挤出陶土痕迹。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