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 埙百科 >

埙的历史身份的考证(张荣华)

  礼器(或者称作神器)、乐器、玩具,这是埙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曾经历的三种不同的身份,实际上也就是埙兼有的三种功能。
  
  1、礼器
  
  埙的音色多有苍凉、肃穆之感,又能发出凄厉、魔怖的效果,因此在人们还未能认识自然界的种种现象的尚神时代,埙作为一种可以通天的法器用来与神灵沟通。这个时候,埙作为乐器的功能就会相对减弱,于是在各种宗教仪式或者巫术的活动中,埙所充当的是礼器(神器)的角色。
  
  2、玩具
  
  想来这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尴尬的事。钢琴、小提琴自诞生之日起,其唯一属性就是乐器,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没有人会说是玩意儿。埙却无论是从出土文物的考证还是看看今天的市场,以玩具的面孔示人的为数不少:人面的、鬼脸的、兽头的、鱼形的、鸟首各样的,没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制。这些大多数制作水平低劣、工艺粗糙、没有音准、一吹也能响的器物虽然也叫埙,也能发出类似埙的声响,却显然不具备埙的本质属性——乐器的特征,至多也就是能响的玩具而已(附图)。
  
  3、乐器
  
  这是埙的本质属性,其制作工艺和形制基本上在商代已经确定:“以土为之”,“在钧成性”,“平底卵形”,圆下锐上”,这些都是古人对于制埙以及埙的形状的描述。在《诗经》中,也曾提到“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一种合奏形式。《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这又是对埙的音乐的纪录与阐释。唐人郑希稷的《埙赋》是迄今保留最为完整的一篇专门为埙而作的文章,现将全文抄录如下:至哉!塤之自然,以雅不潛,居中不偏。故質厚之德,聖人貴焉。於是挫煩淫,戒浮薄。徵甄人之事,業暴公之作。在鈞成性,其由橐籥。隨時自得于規矩,任素靡勞於丹雘。乃知瓦合,成亦天縱。既敷有以通無,遂因無以有用。廣纔連寸,長匪盈把。虛中而厚外,圓上而銳下。器是自周,聲無旁假。為形也則小,取類也則大。感和平之氣,積滿於中。見理化之音,激揚於外。邇而不逼,遠而不背。觀其正五聲,調六律,剛柔必中,清濁靡失。將金石以同功,豈笙竽而取匹?及夫和樂既翕,燕婉相親。命矇瞍鳩樂人,應仲氏之篪,自諧琴瑟;親伊耆之鼓,無相奪倫。嗟乎!濮上更奏,桑間迭起,大希之聲,見遺裏耳。則知行于時、入于俗,曾不知折楊之曲。物不貴,人不知,豈大雅守道之無為?夫高則不偶,絕則不和。是以桓子怠朝而文侯恐臥,豈虛然也!為政者建宗,立樂者存旨,化人成俗,何莫由此。知音必有孚以盈之,是以不徒忘味而已。
  
  随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不断增强,汉代以后埙作为礼器的功能基本不存在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由于埙的制作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其乐器的身份越来越彰显,此长彼消,埙作为玩具的角色也在渐渐地消失,虽然还不彻底,必将会随着埙的音乐的独立而消亡。同时,随着国际之间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制作考究的埙多了另外一种身份,那就是作为传递人们美好情谊的礼品,出现在各种社会活动的交往中。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