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是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埙是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距今6870±90年,内蒙古赤峰市赵宝沟文化遗址的哈喇海陶埙高5.4厘米,腹径5.9厘米,口径1.4厘米,厚0.25厘米,材质为加砂红陶,形状似梨形,结构原始,只有一个吹孔,无指孔。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清朝时期,埙的传承已经断代,直隶人吴浔源偶得埙,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以阐发古音之秘。到目前为止,《棠湖埙谱》是发现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专用乐谱,无论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 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一本难得的珍贵史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后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埙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紫陶制成。这种九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另外,由于九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2004年,河北邢台的侯义敏,对传统的竹埙进行改良,设计制作了一款新型竹埙,并且申请了国家专利(200420077527.6),这种竹埙是10孔的低音埙,这种埙音域宽广,音色低沉浑厚、空灵柔美。这种埙发音灵敏,省气,高音好吹。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笔筒埙 等多种类型。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如今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
a.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c.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埙的特点: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状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
便。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4、子母埙: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如:大埙是G,小埙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5、牛头埙:根据宁夏回族乐器改进,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内有隔音板,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好吹,缺点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扩展。
6.子弹头埙:冯氏陶埙的最新申请的专利产品,内部仿葫芦埙做成双腔结构,初学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点是不易吹俯吹。
7.仕女埙:空谷乐器以古代仕女形象为主题设计的埙,其埙多采用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制作,无釉窑
变为其一绝,尽显雍容华贵大方之气。落叶时分,和着哀婉、忧伤的古埙曲,铅华洗净,你忆起遥远的梦,回转于千年绝美惆怅的历史画卷中,豪饮间,簪花仕女裙摆袅娜,起舞而歌……
8.笔筒埙:外观像笔筒性状而得以命名。常见的大多是葫芦埙、牛头埙、子弹头埙、笔筒埙和卵形埙。其它埙不多见。
9.梨形埙:外形像梨子,最经典的一款。一般为单腔,8孔和9孔居多。声音共鸣好,俯吹好。
材料分类
埙是极具个性的乐器,各种材料和各种形状的埙,音色各有特点。
1、陶埙 (低温陶、中温陶、高温陶)
(1)、低温陶埙:西安常见的黑皮陶一般为低温陶,有良好的吸水性,避免磕碰,不能水洗。
(2)、中温陶埙:红陶材质的埙一般多为中温陶,硬度适中,可以接触水,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会积水影响演奏,发音稳定。
(3)、高温陶埙:硬度高,可以水洗。缺点是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
2、半瓷埙:也就是没有完全烧成瓷化。一般表面有施釉,清洁方便。具有中温陶的特点,硬度适中,可以水洗,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积水,发音稳定。
3、瓷埙:高温烧成,跟高温陶性质类似,一般表面施釉。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
4、木埙:重量较轻,不易摔破。不吸水。
5、。竹埙:竹篌,竹埙。不易摔破,不吸水。
6、其他:树脂,树脂混合陶土,塑料等等
工艺埙与演奏埙的区别
埙本来是乐器,但旅游市场上卖的大多都是不能吹奏乐器的工艺埙,工艺埙一般是传统梨形,8孔,不标调式,价格便宜,雕刻水平参差不齐;乐器埙一般制作精细,有制作师或者校音师的名字,埙上标有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