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事杂谈
主页 > 逸事杂谈 >

布鲁诺·瓦尔特 布鲁克纳与马勒

  
  马勒就完全不同,他的生活和他的作品一样叫人印象深刻。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在展示其激动人心的个性,对每一件事施加影响。有他在场,再安生的也不得安生。他说起话来让人着迷,活泼而有让人吃惊的学识范围,显出他对知识世界的宽广兴趣和罕见的容量,思想敏锐,谈锋犀利。没有什么重要的思想、技艺或人类的重大创造对他是陌生的。他那经过哲学训练的头脑、炽热的心灵抓住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贪婪地吸吮,没有这些,这个浮士德式的人就无法生存,自然这也使他象浮士德那样在其中得到一点满足和平抚。布鲁克纳对上帝的信念使他在深心里坚信不该有任何动摇。他是虔诚的,以他笃信的天主教主宰自己的生活,当然毋宁说还是他的作品更能体现他的信仰的真正伟大和他与上帝的联系。不仅是他的弥撒,他的感恩赞和那些圣咏作品,还有他的交响曲也都是(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点)从这个统治着他的整个心灵的信仰基础里生发出来的。他根本就无须和上帝作对,他信仰,这就够了。马勒则在追寻上帝。他反求诸己,在自己的天性里找,在诗人和思想家们提供的讯息里找。他在诚信和狐疑中间的摇摆里努力寻求稳定。成百上千次地,他在给人混乱印象的世界和生活里试图发现一个最高法则,一种超越人世的意味。他从浮士德式的对知识的强烈渴望里,从不幸的骚乱生活里,从对于最终和谐的预感里,奋力驾驭着他倾泻到音乐里的神圣激情。变是马勒的生命特征,布鲁克纳则始终如一。显然我们在他俩的作品中也有同样真切的体验。布鲁克纳为了上帝而吟唱神曲,上帝永远坚定不移地占据他的灵魂;马勒则与上帝抗争,并非不屈不挠,而是变化主宰了他的内心世界,就和他在音乐里的表现是一样的。
  
  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天性相似固不在少,差异却也很多。这两人又都属于那种宽广的、令人敬畏的“朋友”圈子,他们永远不会把我们丢弃,任我们在悲哀孤独里憔悴衰萎,而要来抚慰我们所有的痛苦。他们的作品是所有的时代里传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样的朋友们永远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精神居住在我们的书架上、唱片橱里,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不分白天黑夜,就等我们一点头、一声招呼。我们的两位大师早已被这个朋友圈子接纳了,他俩的作品接续了往昔的伟大音乐家的创作。如我所述,这两位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但是在我们呼唤其中一个的时候另一个也总不会离得太远。顺着布鲁克纳的音乐(就在那些非常具体的描述边上)可以听到马勒压低的嗓音,正如在马勒的作品里也能看到隐形的布鲁克纳元素。鉴于这种奇妙的血缘关系,我们可以把“布鲁克纳与马勒”拿来讨论;也正因此,尽管他们天性迥异,在其作品中的主要方面也是水火不能相容的,我还是可以不受拘束,对他们两位奉上无尽的敬爱之情。
  
  ——————————————————————————————————————————————————————
  
  脚注:
  
  卡洛·疑指法国画家、雕刻家Callot,将蚀刻发展成独立艺术,创作大量描绘贵族及平民生活、城市景物和战争场面等的雕版画,代表作为《战争的苦难》。
  
  亲和力·歌德以一个化学名词命名的长篇小说,故事为一家夫妇(爱德华和夏绿蒂)邀请一个男人(上尉)和一个女子(奥黛莉)到他们家里做客后,男主人和女客人、女主人和男客人发生了爱情,全都痛苦地陷入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中。
  
  拜伦·见《浮士德》第二部第三幕,歌德以童子欧福良(Euphorion)形象状写拜伦。《浮士德》中论及创造性之处很多,如第一部第一场《夜》里,浮士德就说:"羊皮古书并不是止渴的甘露,岂能饱饮满腹便把焦渴消除?没有涓滴迸出你自己的灵魂,你是永远地昏沉,得不到清醒。"
  
  原光·马勒《第二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标题,其中女低音独唱的歌词选自《少年的魔号》。《少年的魔号》是德国著名的传统诗歌集,这个集子是好几代浪漫派作曲家汲取灵感的源泉。
  
  午夜梦寻·马勒《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女低音独唱,歌词选自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降临吧·古代拉丁圣歌。
  
  休止·布鲁克纳有他著名的“全休止”,此处或不止于“全”,可能也包括“不全”。
  
  红炭·《旧约·以赛亚书》第六章“以赛亚得见主荣”,“有一撒拉弗飞到我跟前,手里拿着红炭,是用火钳从坛上取下来的。将炭沾我的口,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
  
  撒拉弗·《圣经》中守卫上帝宝座的六翼天使。
  
  圣哉·同见《旧约·以赛亚书》第六章“以赛亚得见主荣”,“圣哉、圣哉、圣哉,耶和华的荣光撒满大地”。在弥撒或圣餐礼中唱的赞美诗《圣哉经》亦以“圣哉、圣哉、圣哉”开始。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