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种类
主页 > 乐器种类 > 民族乐器 > 膜鸣乐器 >

竹鼓

  竹鼓,又称竹筒鼓、升筒鼓。佤、布朗、傣、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区,几乎家家都有竹鼓,供儿童敲击娱乐。广泛流行于云南省沧源、耿马、西盟、孟连、澜沧、德宏等地。

  最早的竹鼓,是用大龙竹筒做成的竹制体鸣乐器,后来才蒙以猪膀胱、青蛙皮或蛇皮。德宏傣族,称竹鼓为猪尿泡鼓。澜沧布朗族,称竹鼓为土鼓或地鼓,它的使用与风俗活动有密切关系。过去,凡遇久旱不雨之年,根据民族传统风俗,全寨要举行宗教祈雨祭祀活动,多在寨外山坡大青树下,挖一深30厘米的圆坑,将竹鼓置于坑内,坑前置桌供以鸡、酒、糯米饭 等食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坑前边念祈祷词边执小棍击敲。本世纪70年代末,经过沧源佤族自治县音乐工作者的改造发展,在鼓腔下端延展出鼓腰与鼓足,使之能立地演奏(图)。

  鼓身竹制,用一根长约100厘米、直径10厘米~11.5厘米的三节大龙竹筒制作,竹筒中间去节,两端通透。用上端的一节作为鼓腔,一般长20厘米~30厘米、竹壁厚0.8厘米~1厘米,鼓面蒙以羊皮,鼓腔以下的一节竹筒挖成空条状,中间用竹篾片绑扎成蜂腰状鼓腰,并将最下面的一节制出三条腿,鼓身通体施以彩绘。大小不同的数面竹鼓组成一套。形制美观大方,富有地方特色。

  演奏时,奏者既可将竹鼓立于地上,双手执短木棰敲击鼓面,也可用左手将竹鼓抱在腰间,鼓面朝前,右手执棰击奏。竹鼓无固定音高,发音高亢清脆,常用于民间舞蹈伴奏。在佤族《竹鼓舞》中,男女青年边奏边舞,很有特色。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也是舞者的道具。

上一篇:神鼓
下一篇:黄泥鼓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