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种类
主页 > 乐器种类 > 民族乐器 > 膜鸣乐器 >

板鼓

  板鼓,因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又称单皮(一面蒙皮)、班鼓(过去戏班专用)。是纳西、土家、侗、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纳西族称环鼓。流行于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及全国各地。
  
  历史较久远,隋唐时期已用于隋九部乐、唐十部乐的“清乐”中,当时称为节鼓。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广泛用于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清代还称搭鼓,《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

  板鼓

  鼓身形体矮小,呈扁圆形(图),用色木、桦木、槐木、桑木、榆木、榉木或柚木等硬质木料制作,尤以使用紫檀、红木为最佳。由五块厚木板拼粘而成,鼓框上厚下薄,内腔上小下大,鼓膛剖面呈八字形。近年为节约贵重木材,多采用色木或榆木作外圈鼓框,靠鼓心的一圈内腔用紫檀或红木制作,嵌在内圈,称为鼓牙。鼓框表面中间高、四周低、呈漫坡形,上面蒙以牛皮或猪皮,皮边直蒙到鼓框下端,周围用三排铁钉固定,下部并用铁圈箍紧。板鼓表面绝大部分是木制板面,中间振动发音的鼓面较小。蒙皮的鼓膛部分称作鼓光,是敲击发音部位,板鼓发音的高低,取决于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紧。板鼓规格尺寸不一、鼓膛大小有别,但从外部量之,鼓面直径均为25厘米、鼓边均高9.5厘米。鼓膛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膛板鼓,内膛直径仅5厘米、内膛高11.5厘米、内膛下口直径23.5厘米,发音高亢脆亮,主要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及器乐合奏;大膛板鼓,内膛直径10厘米、内膛高11厘米、内膛下口直径24.5厘米,发音宽亮淳厚,主要用于独奏或十番鼓器乐合奏;中膛板鼓,内膛直径8厘米,内膛高11.2厘米、内膛下口直径24厘米,发音介于大、小膛板鼓之间,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越剧、陕北和山西的地方戏曲伴奏。
  
  演奏时,将板鼓吊于木架上,用两根藤或竹制鼓箭敲击,不仅鼓心、鼓边发音高低有别,使用点箭(用鼓箭点击鼓面)或满箭(平击鼓面)发音也不同,有双打(双手持箭齐打或交替滚奏)、单打(右手执箭击鼓,左手持拍板敲击)、闷打(左箭压住鼓面,右箭打鼓面,发出闷音)等技巧。在戏曲乐队中,板鼓和拍板并用,由一人兼奏,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它还是武场的灵魂。演奏者被称为“鼓佬”、“鼓师”,以各种击鼓手势和击音指挥乐队,又与拍板一起标志唱腔节奏,为演员的各种身段和动作伴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在民间器乐合奏十番鼓、十番锣鼓中,板鼓与同鼓(堂鼓之一种)并用,由一人兼奏,居领奏地位,可奏出风格迥异的鼓段。
  
  纳西族称板鼓为环鼓,形制较京剧用小膛板鼓略小,用于纳西族洞经音乐,以单箭击奏,在合奏中通常由副指挥(纳西族称副善长)演奏。在土家族民间,用于丝弦锣鼓。在侗族民间,用于吹打乐队中。
  
  

上一篇:亻革鼓
下一篇:扁鼓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