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种类
主页 > 乐器种类 > 民族乐器 > 膜鸣乐器 >

抬鼓

  抬鼓,又称水鼓。傣族、德昂族棰击膜鸣乐器。德宏地区傣语称梅藏嘎。德昂语称格楞当,为大鼓之意。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
  
  历史悠久,早在五百多年前,傣族、德昂族民间就流传这种大鼓了。明代李思聪《百夷传》载:“其乡间饮宴,则击大鼓,吹芦笙,舞(盾)牌为乐”。说明它广泛用于盛大节日和民间娱乐场合中,几百年来,大鼓在傣乡盛传不衰。
  
  用当地生长的梧桐树、芒果树或椿树的大树干掏空制成,外形与水缸相似,两端一头大、一小头,两面都蒙以牛皮、麂皮或其它兽皮。鼓身大小不一,规格尺寸不定,一般全长100厘米~120厘米,大的一端鼓面直径50厘米~60厘米,小的一端鼓面直径25厘米~30厘米,皮膜先附在两个大于鼓口的铁圈上,然后分别盖于两端鼓口,用牛皮条勒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图)。鼓的内部结构特殊,掏成中间可以互通的两个鼓腔,故能产生良好的音响共鸣效果,有着较长的余音。鼓身中部一侧还开有一个直径3厘米~5厘米的圆孔。在陇川的傣族地区,平时将鼓泡在水里,使用前再把鼓捞起,将鼓腔中的水由圆孔倒出;在陇川的德昂族地区,鼓则不泡在水里,平时置于小乘佛教寺院,而是在使用前,要从圆孔灌入一定数量的水或酒润湿鼓身,以获得较好的音响效果,故此而有水鼓之称。

  抬鼓

  演奏抬鼓时,因鼓身大小不同而有异,体积较小的鼓,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人背鼓,两人边击边舞;体积较大的鼓,则两人用长竹杆抬鼓在前,一人随后双手各执一根木制鼓棰敲击粗端鼓面,边击边舞,众人也随乐起舞,并有象脚鼓、铓、镲等乐器一齐参加合奏。概是抬鼓因此而得名吧!演奏者边击边舞,音响洪亮,撼人心魄。由于鼓两端所发音高不同,再加上节奏的多变,鼓声时重时轻,音色丰富多彩。
  
  抬鼓多在院坝上演奏,常以一个或两个抬鼓为核心,周围有十几个象脚鼓紧紧相随,每个象脚鼓还都配以一面铓和一副傣镲。伴奏乐队如此庞大,舞蹈群众成百上千,场面蔚为壮观,这就是每年正月十四、十五的“贡母摆”盛会,情绪热烈,充满欢乐和幸福。在乐舞的间隙,年青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还要围成圆圈,唱一段赞颂美好生活的民歌,抒发自己对未来的向往。
  
  

上一篇:建鼓
下一篇:额墨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