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种类
主页 > 乐器种类 > 民族乐器 > 膜鸣乐器 >

达玛

  达玛,又称嘎阿。藏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巴塘等地藏族宫廷歌舞乐队和藏传佛教寺院中。
  
  历史悠久,最早一直流传于西藏地区。但到了公元9世纪上半叶的朗达玛统治时期,佛教遭受破坏,歌舞被迫禁绝,达玛也曾失传达八百年之久。直到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时期(1642年—1682年),拉达克土王前来朝觐达赖时,达玛才随之再现于宫廷乐队。首先用于拉萨市布达拉宫嘎尔巴乐队,嗣后又流传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昌都向巴林寺、四川甘孜的甘孜寺和巴塘的昌宁寺等寺院。

  达玛

  鼓身多用黄铜铸造而成,个别用铝合金或木制作,外观与口小肚大的坛子相像(图)。鼓底较小,上部是鼓体直径最大处,顶部鼓口稍内收。达玛有大小两种规格,大鼓称达玛切,又称雄达玛或低音达玛,鼓高30厘米~34厘米、鼓面直径37厘米~41厘米、鼓体上部最大直径45厘米~50厘米、鼓底直径15厘米~18厘米、鼓底正中有一个直径1.5厘米的音孔;小鼓称达玛穷,又称雌达玛或高音达玛,鼓高16厘米~20厘米、鼓面直径29厘米~32厘米、鼓体上部最大直径31厘米~34厘米、鼓底直径12厘米~16厘米、鼓底正中小音孔直径0.6厘米。上端鼓面蒙以牦牛皮。蒙皮时间一般以藏历九月为佳,因为此时牦牛长得最肥壮,皮质也最好。蒙皮要用当天所宰之牦牛皮,皮板湿润易于拉伸。鼓皮周边扎有若干小孔,用整根细牦牛皮条穿入小孔并与鼓底皮圈往复串连、勒紧固定。松驰或绷紧皮条可以调节鼓皮的张力,改变鼓的音高。铜制鼓身外表多涂以银粉。鼓棰木制,棰长30厘米,棰头稍粗,尾端略细并系以红绸条为饰。
  
  演奏前,为使两鼓发音高低分明,常将达玛切的鼓皮用水浸泡,以使鼓音降低,而达玛穷的鼓皮则要在日光下曝晒或在火边烘烤,以使鼓音升高。达玛属于无固定音高膜鸣乐器,但大小两鼓音高常为五度关系。
  
  演奏时,奏者两手各执一棰。达玛切置于奏者右侧,达玛穷置于奏者左侧,两鼓用皮带或布带连结固定在一起,一人要同时演奏一对鼓。达玛既可坐奏,也可行奏。主要用于藏族宫廷嘎尔巴乐队伴奏宫廷歌舞、迎送达赖喇嘛、佛教寺院举行传召大法会迎请强巴佛等礼仪、羌姆和藏戏伴奏。一般在室内或园林中伴奏歌舞时,奏者多席地或坐在卡垫上随乐曲的需要而敲击演奏。每个鼓的下面都垫一个厚3厘米的环形布圈。达赖喇嘛远巡举行迎送仪式时,则要在户外行奏,将一对达玛分置于马背两侧,奏者骑在马上敲击,也可由一人背二鼓在前,另一人随后演奏。达玛发音坚实有力,音量洪大,音色明亮,传远效果好。演奏时使用的数量因地而异,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表演藏族宫廷歌舞时,要同时使用四对达玛,而在其他藏传佛教寺院和藏戏团,则要使用一对或两对达玛。
  
  

上一篇:太平鼓
下一篇:神鼓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