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之初,凤首箜篌就已由印度随天竺乐传入我国。《隋书·音乐志》中有:“《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公元346年—354年),重四译来贡男伎,《天竺》即其乐焉。……乐器有凤首箜篌……等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晋人曹毗在《箜篌赋》中曾描绘道:“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旧唐书·音乐志》说:“后其国王子为沙门来游,又传其方音。”四百多年以后,到了中唐时期,又从骠国(今缅甸)传入凤首箜篌。那是唐德宗李适在位(公元780年—804年)的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802年),骠国王太子舒难陀率领三十五名艺术家,途经南诏来到唐都长安进献骠国乐舞,他们带来了22件乐器,其中就有凤首箜篌两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骠国乐》纪其献乐盛况,他在诗中写道:“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斗薮龙蛇动。……。”《新唐书》“骠国乐”条载:“有凤首箜篌二;其一长二尺,腹广七寸。凤首及项长二尺五寸。面饰皮,弦一十有四,项有轸,凤首外向;其一项有绦,轸有鼍首。”唐代杜佑《通典》云:“凤首箜篌,颈有轸。”宋代陈旸《乐书》,也载有凤首箜篌并附有其图。明代以后失传。清代史籍称“总稿机”,《大清会典图》(卷三十六)有:“总稿机,缅甸乐器,十三弦。”并有附图(图)。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架外表华丽的凤首箜篌,它与《新唐书》、《通典》、《乐书》和《大清会典图》所载及附图完全相同。琴体用硬木制成,全长96厘米、高86厘米。共鸣箱呈船形,长68厘米、宽16厘米、高17厘米,在腹腔上面盖有一块中间掏空的桐木面板,中空处蒙以蛇皮。皮面中央置一条形木板,琴弦下端穿系于该板弦孔。琴弦上端穿过琴颈弦孔,用黄丝绳拴在弯曲的琴颈上,下垂有黄色丝穗。张有13弦,琴弦采用两种粗细的丝弦和肠衣弦。通体髹浅棕色漆,其上描绘粉红色荷花、深绿色荷叶等花卉纹饰。制作工艺精湛,外观堂皇富丽,堪称缅甸传世珍品。但制作和传入年代不详。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1958年程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186件古今民族乐器,全部无偿捐献国家,其中就有这架凤首箜篌。#p#分页标题#e#
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是当时颇具名望的器乐演奏家和乐器制作师的集中地,他们为了弘扬悠久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曾制成一套古今民族乐器,共有143件,其中有一件是根据《大清会典图》的记载和图像制作并定名的总稿机。乐会创办人郑觐文(1872年—1935年)和制作师缪金林、罗松泉等人,在制作这件凤首箜篌时做了一些改进,他们加粗了弯曲的琴颈,并将琴颈下端掏空、与琴箱相通,扩大了共鸣腔的有效容积,使音量得以增大。大同乐会的民族乐队曾将这架凤首箜篌用于乐队合奏。但因历年战火或其它原因,这些乐器都未能流传至今,只留有乐器照片传世。1981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试制成功单排弦转调凤首箜篌。这个厂曾参考了他们保存的大同乐会乐器照片,这架转调凤首箜篌就是依照总稿机的样式设计制造的,已用于民族乐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