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种类
主页 > 乐器种类 > 民族乐器 >

中国古代乐器《竽》

  竽,古簧管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原三十六管,后减至二十三管,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木制,髹绛色漆。设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径约0.8厘米的竹管刮制而成,最长者78厘米、最短者14厘米。分前后两排插在竽斗上,每排十一根,用四至五道蔑箍加以固定。上端系一条绛色罗绮带为饰。前排一根长竽管上端插有一个角质的“塞”。此竽管及其相邻一根长竽管下端都有两个按音孔,靠近两管内侧的竽斗上有两圆孔。后排两根长管也同此情形。参照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竽(明器)有二十二管,分前后两排。推测它们可能是为折叠管而设置的。

  《韩非子·解老》:“竽也者,五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等唱则诸乐皆和”。其形状如笙而较大,在汉代乐俑和石刻画像中多有吹竽的图象(《中国音乐史图鉴》Ⅱ—64、Ⅱ—67至Ⅱ—70)。据《周礼·春官·笙师》郑玄注、许慎《说文解字》、应劭《风俗通义》等记载,竽属匏类乐器。人们都知道“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可见其在古代的流行。古人黄滔据此写有《省试——吹竽》一诗:“齐竽今历试,真伪不难知。欲使声声别,须令个个吹。先后无错杂,能否立参差。次第教单进,宫商乃异宜。”

中国古代乐器《竽》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