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种类
主页 > 乐器种类 > 民族乐器 >

口笛介绍

  口笛——中国竹笛家族中个子最小的一员,最早可追溯到 7000——8000 年前的河南贾湖舞阳骨笛和浙江河姆渡骨哨,这类骨笛、骨哨大多采用动物的骨头制作而成。与远古的骨笛、骨哨相比,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口笛大多数采取红木、塑料、竹子等材料制作而 成,音色、音量、外观形制都与之有较大差别。 1971 年初,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发明创造了口笛。他用制笛截下的短竹管制成两孔口笛,能演奏(d1——d2)一个八度音阶,两年后正式登台演出,第一首演奏曲是改编的罗马尼亚民间曲《云雀》。后来,俞逊发为增加两孔口笛的音域,又增加了 三个指孔,从而研制成功了五孔口笛。1974 年白诚仁特意为五孔口笛创作的独奏曲《苗岭 的早晨》风靡全国,使许许多多的观众认识了口笛。由于口笛的制作简单,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特有的风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改进,有的增加开孔可以转调方便或增加音域,有的改进指孔大小,可以减少半孔指法,还有的采用不同材料制作口笛;这些改进不断丰富着口笛的表现力,现在的口笛可谓五花八门,有两孔口笛、五孔口笛、七孔口笛、音阶口笛和丁笛等。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筒也”的记载。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

  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与元朝后期笛子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在管身上开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梆笛: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曲笛: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多为C调或D调。

  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音色润丽、清晰,音色控制、强弱对比自如,并多应用笛子上的“唤音”、“送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尽量少用吐音断奏。曲笛在中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民间乐曲《小白菜》。

  演奏口笛,左、右手拇指控制第二、一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食指按第四、五孔。音孔全按发出最低音,开一孔发上方纯四度音,开一、二孔为纯八度音,两拇指在音孔上移动发音。

  演奏口笛,右、左手拇指控制第一、二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指、食指按第四、五孔,以右手无名指和左手中指顶住笛身抵紧嘴唇,用左手无名指的指背托住笛身。音孔全按时发出最低音,开一孔发出上方纯四度音,开一、二孔为纯八度音,通过两个拇指在音孔上移动发音,一、二孔能分别发出四度以内的一系列音阶。

  吹口笛时,嘴唇对准吹孔,角度接近水平,风门要小,唇肌要收紧,气流应细而急。运气也有特殊的要求,在整个吹奏过程中,腹部要紧收、不能松弛。同竹笛一样,口笛可以奏出各种嘴上技巧,尤其是演奏滑音比竹笛更为流畅圆滑。

  G调两孔口笛,可奏出由d1——d2一个八度音;A调五孔口笛,可奏出由(g——C2)11度音,还可用全按笛孔、内转笛身、放松口劲和改变吹气角度等方法,吹出d、e、f3个音来,音域由d——C2,近两个八度。通过不同程度地开闭音孔和口劲的配合,还可奏出各音间的升降(半音)音来。

  口笛音色明亮、高亢,近似哨音,穿透力强。特别适宜表现优美的旋律及活泼热烈的欢快曲调,并能生动形象地模仿百鸟争鸣和人声。在民族乐队中,常用它来演奏华彩乐段,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此外还能参加西洋管弦乐队合奏,是具有独特效果的色彩性乐器。

  选择笛子,应从笛子的质量和类别上来考虑。笛子的质量,除取决于笛管本身的质材好坏外,还取决于制作水平的高低。

上一篇:阮介绍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