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资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在位于大拇指广场的幽篁古韵古琴文化会所浦东分馆里我见到了乔珊。

  “幽篁古韵”典出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上海规模最大、学员最多的古琴琴馆。琴馆开张不久,还在整理当中,但以古琴“减字谱”装饰的背景墙、琴几上的古琴、房间一角的茶桌和茶具,让琴馆充满古雅悠远的情调。乔珊在琴馆任馆长和艺术总监。

  “我第一次见你,是在20多年以前。”我说。

  “那时候太年轻了。”乔珊说。

  1988年夏,我在《北京晚报》做实习记者,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乔珊。那时,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乔珊古琴琵琶独奏音乐会》。这是乔珊的首场音乐会。天生丽质的她留短发,着浅色的及踝长裙和平底鞋,一副典雅脱俗的爱乐女模样。她向我介绍了古琴琵琶兼修的教育背景和在东方歌舞团任演奏员的生活。她也谈到音乐会的票房、宣传,还有古琴、琵琶、歌唱相结合的演出形式以及演出效果:一曲如泣如诉的《胡笳十八拍》后,一位老者掩面哭泣难以自禁,不得不离座……

  从那以后,每每看见乔珊的信息,我都会特别留意。香港、台湾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乔珊的足迹越来越远。循着这些足迹,我仿佛看到了她在艺术道路上执着前行的身影。

  “几年前在温哥华,有一天我在一幅巨幅演出广告上看到了你的名字。我既感诧异又感亲切:乔珊也在温哥华!”我说。

  “那是叶嘉莹教授参与策划的一场演出。”乔珊说。

  那场名为“诗词书画传音韵”的演出,选取唐诗宋词中有关音乐的篇幅,通过朗诵、吟唱、书画、音乐、舞蹈的配合,创造诗中有画、画中有乐、诗画传音的效果。参加演出的,都是居住在温哥华的华人艺术家。当时,除了有“他乡遇故知”的感慨之外,我也为身处异国的乔珊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所感动。

  我后来知道,乔珊已移居加拿大。她多次和当地乐团合作演出,并在大学教授古琴,还创办了“加拿大九嶷琴社”。她也到世界各地演出,还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了古琴、琴歌与乐队结合的大型交响诗《琴咏春秋》……

  “前不久,我在家附近的大拇指广场散步,无意中看到了幽篁古韵和你的消息。我不敢相信:乔珊到了上海?!”我说。

  “毕竟,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古琴。”乔珊说。

  坐在我面前的乔珊依旧是一头短发,黑色的便装西服裁剪妥帖。她美丽依旧,比年轻时还多了几分岁月和经历所赋予的韵致。

  这些年电视剧和电影中多用古琴,如《康熙帝国》、《秦颂》、《三国演义》等,奥运会上也有古琴表演,这些对古琴的推广有很大帮助。而且,社会太喧嚣,人们需要寻求心灵的宁静。所以,很多成年人到琴馆学习古琴,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则是被古琴美妙的声音和深厚的内涵所打动。对他们,乔珊亦师亦友;而琴馆,则成了教学兼雅集之地。

  回顾自己的艺术经历,乔珊说:年轻时古琴是技能、是职业,现在古琴成了爱好和生活方式;年轻时在意如何打动别人,现在要教会别人弹琴;年轻时追求做职业演奏家、得到观众和专家的认可,现在则看重修身养性和与人的沟通……“我很幸运,我超脱了。”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琴道”吧?

  从琴馆离开的时候,《高山流水》的琴声正在响起。琴馆外,细雨轻飘,海棠谢了一地。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