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长笛室内乐作品有哪些?详解巴赫的长笛室内乐作品
[11].以德国巴赫研究学者Hans-PeterSchmitz(1963年版[新巴赫全集]长笛作品的主要编辑)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张该作品缺乏可靠的依据证明是巴赫本人所作,从而被剔除。不过从70年代开始,以美国音乐学者RobertL.Marshall为首的一批学者们认为将这个作品在内的一些长笛作品定性为伪作,并剔除出[新巴赫全集]的做法缺乏可靠的依据。同时,还有许多古乐演奏家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几年学术界对此还是争议相当大,一些古乐演奏家在这两年又将那些在1963年被枪毙的所谓伪作作品重新排上了节目单……。
[12].参见注解[11]。
[13].参见注解[11]。另外上面提到的美国学者RobertL.Marshall提出这个被视为伪作的BWV1033元本应该是巴赫写下的无伴奏长笛作品,不过尽管有这种可能性,却缺乏有力的证据。
[14].相关内容可参考旧文[巴赫与德累斯顿宫廷音乐家们(其一)、(其二)、(其三)]。
[15].有关巴赫作品中Partita的含义说明,请参阅旧文[巴赫的帕尔梯塔组曲]。
[16].该文是为上海东方广播电台97.4古典音乐频道,从2004年5月7日开始的系列节目[巴赫的长笛作品]而准备的。
[17].附件一:巴赫长笛作品简表
(行人&S226;2004年4月)
标题一.巴赫的b小调长笛奏鸣曲(BWV1030)
一.巴赫的b小调长笛奏鸣曲(BWV1030)
巴赫的b小调长笛奏鸣曲的正式名称应该叫长笛与助奏拨弦古钢琴奏鸣曲。这个作品,巴赫本人留下了一个自笔的原稿乐谱。这个乐谱是1730年巴赫在莱比锡时代亲笔写下来的。当然,这个作品本身的话还留有另外一份乐谱,那份乐谱的话只有一个键盘部分的乐谱,而旋律乐器的部分已经遗失了。而且这份没有旋律乐器的乐谱是g小调,并且被学者们认定为是巴赫在克腾时代创作的作品(BWV1030a)。至于这个g小调作品是不是长笛作品,却有不少的争议。认为这个g小调作品并非为长笛所写的理由是,用当时的长笛没有办法吹出作品中的一些音来的[1]。不过尽管b小调奏鸣曲的诞生年代等有一些争议,由于是留有巴赫自己手迹的作品,所以b小调作品本身是没有什么真伪疑惑的问题的。
历史上著名的巴赫研究家斯皮塔(JuliusAugustPhilippSpitta,1841-1894)[2]曾经对这个作品有一句著名的评语,说是巴赫的这部作品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长笛奏鸣曲”。这位著名的音乐学者如此评价,定是有许多的道理。不过单从这个作品的结构和形式来看,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作品的情况。
SonatefürFlöteundobbligatocembalo(inBminor),BWV1030
第一乐章行板(Andante)
主题在第二小节出现,键盘乐器则是略带飘动感觉的16分音符音型。这个主题随后在第五小节又重新出现。随后拓展开去……。这也是巴洛克时代较常见的一种方法。我们以后将介绍的e小调奏鸣曲(BWV1035)的第四乐章也采用了这种方式。这个主题以“主调—属调—下属调—主调”的顺序呈现四次。这期间三连音的副乐思相辅佐,形成一种协奏的风格。这期间,长笛、右手键盘的相互模仿、旋律歌唱的角色切换等,外加右手键盘短小的独奏,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长笛与右手键盘的对等组合。当然119小节的第一乐章本身对于巴赫的作品来说就已经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东西了。不过呢,这也是巴赫长笛作品最好听的一个部分,而且越听会觉得越有味道儿。
第二乐章柔和的广板(Largoedolce)
这是一个各有重复的两个部分构成的乐章。和第一乐章中键盘右手与长笛对等的状态不一样,这个章节的键盘成为了长笛的伴奏。长笛在键盘的和声伴奏下,在优美的装饰音型下尽情的舒展而去,衔接动机的秀丽的键盘装饰音型将整个部分装点得更加流畅、舒缓。这也是典型的和声样式音乐(homophonic),这和第一乐章的复调样式音乐(polyphony)成为了鲜明的对照。说到对照的话,第二乐章的C大调和第一乐章的b小调也成为了意蕴深刻的对照。
第三乐章急板(-快板)(Presto(-Allegro))
这是一个有急板和快板两个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一个三声部的赋格,主体通过长笛、右手键盘和左手键盘顺序呈现后,主题按照从属调(长笛充当)到下属调(键盘左手),再转到主调(键盘右手)的顺序展开,再就要完全展开的瞬间停止在属和弦上。紧接着跟上来的就是带有吉格舞曲风格的快板部分,这时候的主题,是刚才急板部分的主题经过了装饰变形处理的东西。这个部分的长笛和键盘,键盘既有伴奏的段落,也有相互对等切换的内容。
从这个作品的结构上来看,第一乐章的复调音乐样式和第二乐章的和声样式音乐的对照,两乐章在调性上(第一乐章的b小调和第二乐章的C大调)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紧接着的第三乐章中又将两种不同风格的样式加以融合。这就是“赋格—和声—融合”的三大内容的结合了。在[巴赫的长笛室内乐作品]文中,曾经提到巴赫在这个作品的创新,事实上将传统的三重奏鸣曲模式予以改造,使这种原来需要两件旋律乐器和一个通奏低音声部(两三件乐器),共四人左右的规模的演奏,直接简化到了一件旋律乐器与一台键盘乐器的两人演奏的作品形态。如果从音乐环境来考虑的话,巴赫的本意很有可能是演奏家的人数有限制的情况下,但是考虑到必须沿用传统的曲式习惯的情况下的一种改进吧。当然,这时候原来作为和声乐器的键盘乐器一跃成为了身兼两个独立声部的独奏乐器了。不过如果巴赫本人不是一位键盘演奏功夫超强,同时又具有非常清晰的复调音乐思维能力音乐家的话,这种改造还是难以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巴赫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了。三重奏鸣曲(Triosonata)是巴赫时代非常盛行的一种室内乐形式,对于巴赫来说,严格使用这样体裁的创作还是很少。不过,巴赫对这种体裁的改造和在键盘乐器上的实践却是相当热衷。我们这里涉及的长笛与助奏拨弦古钢琴奏鸣曲是其中的一种,另外一个著名的创举是巴赫在一台管风琴彻底的实现了三重奏鸣曲的演奏,这就是著名的管风琴三重奏鸣曲(BWV525-530)的创作了,毫无疑问这也是巴赫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了。这一点来看,巴赫也是在这个作品上下足了思讨,作了一个非常精美、匀称的设计。
这里还需要交代一下巴赫作品中奏鸣曲的概念。巴赫的所谓奏鸣曲理解为器乐曲的概念。且应该就是一种室内乐的作品。当然,从巴赫所有的器乐作品来看的话,巴赫作品中的奏鸣曲有这么几种。首先是
(a)三重奏鸣曲。这是两个旋律乐器与通奏低音构成的。
(b)一把旋律乐器与通奏低音构成的奏鸣曲。
(c)一把旋律乐器与助奏键盘乐器的奏鸣曲。
(d)一台管风琴的三重奏鸣曲,如作品BWV525-530
(e)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如作品BWV1001、1003、1005,教会奏鸣曲,缓—急—缓—急。第二乐章为赋格。
具有代表性的就应该是这五大类。而这些奏鸣曲的构成上看,应该是科雷里等作曲家确立的一种讲究速度、音乐形式对照的器乐曲。如,教会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等。所谓教会奏鸣曲是以“缓-急-缓-急”的4个乐章构成;而室内奏鸣曲的话,则以阿莱曼德、库朗、萨拉班德和吉格等一连串的舞曲构成。回到作品b小调奏鸣曲,我们这里介绍三个录音媒体,比较一下各种风格的不同演绎。
1.布鲁艮等在1975年的录音。以下简称布鲁艮录音。
2.奥莱尔&S226;尼科莱与卡尔&S226;李希特在1963年的录音。以下简称“尼科莱63录音”。
3.奥莱尔&S226;尼科莱与雅克泰等在1984年的录音。以下简称“尼科莱84录音”。
我们先来看看奥莱尔&S226;尼科莱(AurèleNicolet,1926-)的情况。尼科莱是出身瑞士西部法语区纳沙泰尔(Neuchatel)的,当今最著名的长笛演奏家。幼年便开始学习长笛演奏,12岁开始登台演出了。随后进入属于瑞士德语区的苏黎世音乐学院从法国著名长笛演奏家安德烈&S226;丘奈特(AndreJaunet,1911-1988)学习长笛和作曲。二战结束后,便前往巴黎音乐学院随当时著名的著名长笛演奏家、教育家马塞�&S226;莫伊兹(MarcelMoyse,1889-1984)学习长笛演奏。需要说明的是这位马塞尔&S226;莫伊兹是现代长笛演奏法成立过程中最后一位关键的人物,同时还是著名的法国长笛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尼科莱在苏黎世音乐学院的老师丘奈特本人也曾在莫伊兹门下学习过。可想而知,尼科莱的长笛演奏风格不会不受这两位著名法国乐派的长笛名家的影响。不过,有意思的是苏黎世音乐学院本身地处瑞士德语区,音乐学院本身的教育体系也深受德国的影响,尼科莱在该学院学习作曲的教授、著名瑞士作曲家布鲁克哈特本人就是一位受德国音乐传统教育,生前写下了许多深受巴赫等复调音乐影响的严谨作品。想来,这些也定是直接影响到尼科莱对巴赫音乐理解和演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