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
主页 > 单簧管 > 单簧管百科 >

韦伯:降E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Op.74号

       单簧管是交响乐队中音色最美的乐器之一。人们一直在尽力寻找生动贴切的语言描述这种美:柏辽兹在《配器法》中称之为“高贵娇柔”;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解说词形容为“声音优美、平滑而圆润”。但单簧管那种极其悦耳、令人陶醉的美质永远是语言难以传达的,尽享其美的唯一方式只能是听,尤其是听伟大的作曲家为它写的优秀作品。这是因为像莫扎特、韦伯这些作曲家虽然并非演奏单簧管的能手,但他们卓越的艺术天赋和洞察力使得它们常常比演奏家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乐器的性能和表现力,而且包括音色美在内的乐器表现力永远要靠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来展现,因为丰富的人性内涵能够赋予一件乐器或某种表现手段以魅力,使音乐不致流于令人眼花缭乱的高超炫技和空洞的快速音阶。 
        作曲家在作曲时往往心目中有一位具体的演奏家,最终完成的作品常常是他们之间友谊与合作的结晶。比如莫扎特的举世名著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就是为安东·施塔德勒(Anton Stadler)量身定做,而韦伯则是为海因里希·约瑟夫·贝尔曼(Heinrich Joseph Bärmann)而创作,施塔德勒和贝尔曼都是当时最杰出的单簧管演奏家。韦伯出于对贝尔曼的深厚友谊而爱屋及乌,对单簧管充满喜爱,先后创作了六首作品,其中三首是供单簧管与乐队演奏的,包括降E大调小协奏曲Op.26、F小调第一协奏曲Op.73和降E大调第二协奏曲Op.74,这三首作品均创作于1811年,每一部作品的首演都大获成功,结果就像韦伯在信中向朋友描述的:“整个乐队的人都像发了疯似地来找我给他们写协奏曲。” 

        韦伯(1786-1826)一生写了三百首左右的作品,曲目型态涵盖了当时各种流行的创作型式,在独奏乐器协奏曲方面,韦伯在单簧管协奏曲上可说成就非凡。这种非凡的成就,也源自贝尔曼对于这些曲子的完成提供了许多专业上的建议,作曲家与演奏家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韦伯得以了解单簧管的演奏技巧与乐器的特性,进而创作出如此高度优秀的作品。这三首单簧管协奏曲都兼具了华丽卓越的演奏乐段以及优美的旋律,其中第二号单簧管协奏曲的行板乐章,独奏单簧管彷佛就像歌剧中的女主角,演唱出一段表情丰富的咏叹调,令人陶醉不已。

        俄国音乐学家罗加尔·列维茨基在《管弦乐队讲话》中指出:“格外敏感地揭示单簧管的无限艺术性能的作曲家是韦伯……没有一个人像韦伯那样留下了那么多直到今天仍然被奉为典范的绝妙的单簧管独奏作品。”韦伯将歌剧与器乐作品音乐语言融为一体。他不仅让乐器优美地歌唱,具有丰富的表情,而且以之烘托、渲染戏剧氛围,赋予器乐作品更多戏剧性因素。韦伯的音乐中洋溢着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特有的清新自然,全然没有后期浪漫主义的夸张和宣泄。

降E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Op.74号赏析

       第一乐章:快板 I. Allegro:在结构上遵守着古典奏鸣曲式,包括古典协奏曲的双呈示部格局。乐队以响亮的全奏引出热情有力的第一主题,继它之后出现的第二主题具有温暖的抒情性。独奏单簧管进入后基本重复乐队呈示过的音乐,但不久就以其纯净的音色和华丽的技巧开始了自由翱翔。这个乐章中独奏部分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大跨度的音程跳跃,最大时竟跨越三个八度。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 II. Andante con moto:行板称得上是所有器乐作品中最歌剧化的,它简直就像是一首歌剧咏叹调的改编曲。虽然既无标题,又无歌词,但我们几乎从头至尾都置身于浓郁的戏剧氛围中,谛听单簧管充满深情的歌唱。开头十分静谧,独奏的旋律也非常轻柔。中间部分出现了酷似歌剧宣叙调的段落,音乐的旋律性让位于近乎说话的音调。这确实是韦伯作为歌剧作曲家的杰出才华和强烈的戏剧本能的自然体现。而且这种“器乐宣叙调”也曾被其他作曲家运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末乐章开始部分(《欢乐颂》主题出现之前)即是一个出色范例。#p#分页标题#e#

       第三乐章:波拉卡舞曲风格 III. Alla Polacca:“波拉卡舞曲风格”是韦伯在器乐作品的末乐章中频繁采用的演奏风格,它的特点是韦伯式的兴高采烈、雀跃欢腾,这种欢乐既有茁壮健康的民间活力,又处处透出富有教养的细腻文雅。这一乐章结尾处有一串由密集音符组成的极为华丽的音阶,它们奔腾如急流,华丽似瀑布,独奏家得以尽情炫耀高超技巧,并以此将作品推向辉煌的结尾。

降E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Op.74号欣赏

请单击此处进入单簧管论坛欣赏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