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主页 > 二胡 > 二胡教学 >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乐坊”现象

在流行音乐一统天下,民族音乐日渐低迷的当前乐坛,“女子十二乐坊”掀起一场热热闹闹的民乐风。短短几年间,一向没有市场,象牙塔里的的民乐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如何提高民众们的音乐素养,这个多年来一直困扰着音乐教育家们的问题,竟因“女子十二乐坊”的横空出世而一夜间得以解决。 

“女子十二乐坊”是什么,竟然使得大批甚至连众乐器的名字都叫不上来的民众们走近民乐?“女子十二乐坊”如此受欢迎,靠的是音乐本身的魅力?还是青春靓丽的外貌,成功的商业化包装?“女子十二乐坊”的定位是什么,是民乐,还是新民乐,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用民乐表演的又一个美女组合?“女子十二乐坊”给中国乐坛带来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虽然说“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还是要努力想明白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的好,不然等我们失去了最后的纯正民乐后,恐怕自己连笑得机会都没有了!
在“女子十二乐坊”风行已久的今天,再来解读“女子十二乐坊”,及“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应该能更客观的审视当前的音乐现状,看到貌似繁荣的民乐风背后是什么! 

一、“女子十二乐坊”之回顾 https://www.erhuart.cn/article.asp?id=1830

回顾“女子十二乐坊”的经历,2001年6月便在国内成立,女孩子们分别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箫、葫芦丝、独弦琴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但当时除了引起媒体和听众们短暂的猎奇外,便不温不火的沉寂了许久。2003年,乐坊终于耐不住寂寞,在北京世纪星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日本Platia株式会社共同运作下,制作人王晓京带领“女子十二乐坊”进军日本市场。同年专辑《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上市发行,“首日售出一万张,两个月内突破百万张大关”,从而迅速走红。并荣获《日本2003年唱片大奖》,参加了2003年度“日本红白歌会”。 htthttps://www.erhuart.cn/article.asp?id=1830 



在2004年“女子十二乐坊”携其在海外的巨量唱片销量和火爆影响归来,并一举赢得了国内的盛誉。2004年1月参加“中国轻音乐学会学会奖”评选,获得六项提名奖,并最终获得五项大奖。同年,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专场音乐会,而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所到之处好评如潮”。又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地展开巡演宣传活动,所到之处再次掀起一股中国民乐的流行风潮。并凭借首张在北美地区发行的专辑《Eastern Energy》的销量成绩,荣获第47届“格莱美”综合类最佳新人奖与世界音乐类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的两项提名候选。同时根据“女子十二乐坊宣传网站”上的资料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一年就在国内外举办了58场音乐会,另外还有在日本上市发行的第二张专辑《辉煌》,在北美上市发行的《东方动力》专辑,真可谓是风头正劲,似乎成了中国民乐复兴的先驱!  https://www.erhuart.cn/article.asp?id=1830


二、“女子十二乐坊”之风格与定位 

轰鸣的电子音效:尖啸的电子音流撕裂着空气,震耳欲聋的声波激荡起血液的沸腾。 

绚丽的舞台灯光:华丽的舞台背景,闪烁的霓虹灯,辅以大屏幕的魔幻特效。

靓丽的服饰装扮:式样前卫大胆,时而妖艳动人,时而性感迷人。

舞动的青春活力:和着节拍,随心而舞,激情四溢,尽情摇摆。 

张扬的演奏方式:站着拉的二胡,当吉他弹的琵琶,借做大鼓的铁制储物柜、、、 、、、 

疯狂的乐迷观众:口哨、尖叫、标语、旗帜、荧光棒、追星族、乐迷会、、、 、、、 

这绝不是一场摇滚乐队的演唱会,而是“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会现场!这一切都构成了的其特有的风格。与传统民乐的表演方法相比,绝对是一场彻底的颠覆!

当“女子十二乐坊”掀起民乐风潮之后,媒体及音乐界赋予其极大的关注。或说代表了民乐发展的新趋向,或说是民乐的背叛和耻辱,或盛誉为“新民乐”,或贬斥为商业做秀!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女子十二乐坊”的定位是什么,是民乐;还是新民乐;或者什么都不是,仅仅就是其制作人王晓京做说的“十二乐坊既不是民乐,也不是流行音乐,人们听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但一个仅2004年就在国内外举办了58场音乐会,另外还发行了两张专辑的组合,又有什么时间来保证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保证作品的完美精致?保证艺术的探索创造?这一切都背离了艺术内在的规律。遗憾的是当艺术上的差距,可以用年轻貌美来弥补时,一切专业技巧和艺术素养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能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而不是艺术上的精深博大。所以,她们抛弃了艺术,艺术更抛弃她们! 

不论你的成员有多辉煌的历史,有多精深的专业技能,多荣耀的学校背景,当抛弃了艺术的纯洁时,就不过是现代化造星工场的又一个产品罢了!所以,动辄“我们的目标是格莱美”的“女子十二乐坊”,具体的定位是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存在着,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而且成为商业化运作的一种成功范例! https://www.erhuart.cn/article.asp?id=1830


如果非的把她归为某一类,也只能看作是借着民乐来表演的又一个美女组合。如果非强拉为“新民乐”为民乐增光的话,不谛于枉自把艺术流为“媚俗”。 

三、“女子十二乐坊”之反思 
为什么长久以来低迷的民族音乐在“女子十二乐坊”的商业炒作下,获得如此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为什么诸位前辈大师的演奏仅仅是得到行内人士的称道,在普通民众中默默无闻,几个年轻的小丫头却能征服众多民乐的门外汉?难道她们的演奏已经登峰造极,远远高于众多致毕生精力于民乐艺术的老先生们?  https://www.erhuart.cn/article.asp?id=1830


透视红火的民乐市场,以及众多乐迷,不难发现繁荣只是商业的繁荣,远非是民乐的繁荣。而且透射出可怕的事实!  https://www.erhuart.cn/article.asp?id=1830


附庸风雅的民众审美。在传统的民乐的音乐会上,怀着对艺术的虔诚,演奏者庄重肃穆,听众正襟危坐,交流在音乐的流淌中静静地进行,而且欣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但由于种种原因,艺术教育尚未普及到所有民众都具有欣赏严肃音乐的能力,恰好“女子十二乐坊”的火爆表演和传统民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吻合了民众附庸风雅的需求,又迎合了现代喧闹的生活节奏,从而吸引了大批从未进过音乐厅的观众。 

崇洋媚外的艺术思潮。当“洋”味的西方音乐走进中国之后,本土的传统民族音乐就陷入了“土”的尴尬境界。人们开始向西方音乐寻找出路,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艺术交流,但一部分音乐家观念上陷入了厚此薄彼的误区。从而,不是在西方音乐中吸取艺术高层次上的相通,而是生搬硬套西式的演奏形式和风格,结果得到的自然是既失去自身魅力又没有融会贯通的不伦不类。 

不甘寂寞的艺术态度。真正的艺术家是要耐得住寂寞,潜心于创作。但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对社会的适应中,往往会发生偏差,沾染上浮躁之心,急于求成,急于得到社会的认可。随着心态的变化,开始追寻求奇、求异、求怪的捷径,妄图一步登上艺术的顶峰,从而步 入了“媚俗”的误区。 

当然,尚有许多因素未能一一分析,但正是对音乐的异化,才造就了“女子十二乐坊”的风行于世! 

结语——难解的民乐之路  https://www.erhuart.cn/article.asp?id=1830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人们浮躁的心理愈加渴望艺术的抚慰;同时,也对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对,艺术也要得到公众的认可,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适应新时期的审美趋向和要求。所以,艺术要走向民众,要与时代同步,但怎样协调与民众、时代的关系,却是有必要商榷的。 

首先,“媚俗”的艺术是对艺术的背叛!民乐因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欣赏者具备基本的鉴赏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民乐的市场化,以至于民乐愈来愈退缩于文人骚客的专属玩物。但如果为了追求市场效应,而降低艺术的含金量,采取取悦大众欣赏水平的方式,即“媚俗”的道路,则是对艺术市场化的曲解。 

艺术不是用媚俗来赢得市场,来迎合人们附庸风雅的!只有潜心于提高民众们的音乐素养,才能培养一个健康的艺术市场。 https://www.erhuart.cn/article.asp?id=1830

其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其独有的艺术门类,正是各种各样风格迴异的艺术门类的并存,才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艺术之苑。民乐也正因为其独有的中国特色,才能在世界乐坛占有一席之地。 


各艺术门类都有其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民乐也是如此,乐器性能既能展现其特有魅力,同时在一些表现力上,存在着缺憾。但在提倡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也同样不应摒弃自身的艺术特色,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与各音乐类型交流。 

民乐的魅力,是沉淀了中国数千年文明及艺术探索的结晶,民乐的发展,不应当是“截长补短”,而应当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扬民族特色。 

最后,形式的翻新不等于艺术的创新!传统民乐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要求其不断创新,不仅沉醉于已有的经典名曲名段,而是要奏响属于时代的音乐。 

当前民乐界做了不少努力探索,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北京掀起的“新民乐运动”,到电声《绣荷包》,再到爵士乐演奏广东民谣《落雨大》,萨克斯吹起《茉莉花》,都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就以一种低调的姿态退出了流行音乐的舞台,而且遗憾的是在这些新民乐的探索中,渐渐失去了民乐中的精髓。再到如今的“女子十二乐坊”,更是流于商业化的包装,花俏的表演。归根结底,正是反映了当前艺术创作力的匮乏。 https://www.erhuart.cn/article.asp?id=1830


艺术创新要求是从内而外的,是在本质上、内涵上、意蕴上的,任何外在形式的花俏都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https://www.erhuart.cn/article.asp?id=1830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