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主页 > 二胡 > 二胡教学 >

二胡结构的分析与二胡结构的特点

  二胡是传统的民族乐器,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演化为目前这种结构形态。根据其结构特点所形成的现代二胡演奏技法,使二胡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在独奏、伴奏、民乐合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已成为民乐家族中不可缺少的弓弦乐器。

  关于二胡的结构,许多人认为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但在网间,也时而见到不同的看法。如何看待二胡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二胡结构的特点、优点和局限性,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以上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一、二胡结构的分析

  二胡的结构可分解为以下三个部分:

  1、摩擦振动部分。由琴弓、琴弦、琴码组成。琴弓摩擦内、外弦使琴弦产生振动。其振动波是通过琴码传导到发音部分,因此,琴码对振动波的传导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动波输入与输出的咽喉要道。琴弦的振动是靠运弓的技巧和按弦的配合来控制的,而振动波的传导效率则取决于琴码的品质。对琴码的要求是:应具有很高的音波传导系数及很低的传输损耗率;对杂波有较好的过滤性能;对音色有较好的调整作用。

  2、发音共鸣部分。由琴皮、琴筒和音窗组成。琴皮指蟒皮,是二胡的发音元件。其作用是将琴码传导过来的振动波,在皮膜上产生较大面积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转换成声波发出声音。琴皮皮膜的品质对二胡的音质和音色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琴筒是二胡的共鸣腔体,对皮膜发出的声音产生共鸣,具有改善音色、放大音量的作用。琴筒后部的音窗,雕刻成栅栏状,其空格面积大约占75%左右。音窗的栅栏对声音的输出有一定的阻隔作用,能过滤掉部分不规则的谐音。

  3、支撑固定部分。包括琴身琴头、琴轴、千斤、琴托。琴身是二胡的脊骨,支撑着二胡的整个系统。琴头有各种形态,主要起整体协调美观的作用。琴轴、千斤用以固定琴弦,确定空弦音高位置。琴托是稳定琴身、便于停靠在下腹部及腿根部位的配件,同时还有固定琴弦的作用。

  以上部分,有机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二胡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拉弦乐器所具有的全部功能。这种结构形式,也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所独有的特色。

  二、二胡结构的特点。

  1、最具民族化的特色。二胡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从竹到丝,从硬到柔,都是在民族文化的底蕴中生成和发展的。它的结构形态的变化,也深受传统文化观念的熏陶和影响。古朴、儒雅、简约的风格,也充分体现在二胡的造型之中。二胡颀长的琴身,宛如婷婷玉立的少女;琴头雕龙刻凤的工艺,银丝镶嵌的诗句,尽显儒风典雅;六角的琴筒,暗寓6合之神韵,八角琴筒则意寓八方振荡。蟒皮的自然天成的鳞格花纹,生动鲜活。二胡的造型美观大方,简约轻便,便于携带和操作。丝、竹、木、皮等原材料的组合,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目前,现代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工艺先进,选料考究,制作精美,其民族文化的附加值大为提升,因而增强了乐器的观赏性。当前,制作精良的二胡已不单单是一件演奏的乐器,而且也是一件富有民族风格的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有报道说某国家领导人将二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足见中国二胡的魅力。

  2、最具人性化的设计。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人性与天性的合一。在制作乐器的观念上,也延续了这种文化的内涵,讲求人琴合一。在音色和演奏技巧方面,讲求心灵、意境与琴的灵性的融合相通;在二胡的结构方面,也充分考虑到乐器与人性的统一、乐器造型与人的动作习惯的和谐一致。这就是乐器的操作符合人的行为科学的观念。二胡的结构造型适合坐姿,上身自然挺立,两腿平放,四平八稳,放松自然,舒适宜人。琴筒靠近左下腹与腿根的弯处,二胡上轻下重的结构,放在这里,其重心更加稳定适宜。由于琴身靠近左侧,与左手的持琴位置非常协调。左手自然弯曲,以虎口轻握琴杆,使臂、肘、腕、指都处于放松的状态,即使长时间演奏也不觉劳累。换把时利用手臂的重力与手腕的配合,上下移动灵活自如。这种自然持琴的姿态,比起小提琴持琴那种窝肩、扭颈、反肘、翻腕的别扭姿势,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再看右手的持弓,手心向上,自然弯曲,轻握弓根部,右臂可以放开平伸回曲,有很大的伸展空间。演奏起来舒展大方,轻松灵活,不感到疲劳。在演奏中,左右手呈上下、左右的运动态势,分合有序,配合默契。

  二胡结构的人性化设计,充分体现了人与琴之间的和谐统一,充分考虑到乐器的造型与操作方式,能最大限度的适应人的生理和行为习惯。可见以人为本的现代观念,很早就已经体现在二胡的结构设计之中了,这不由得使我们对祖先们在创造发明二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与智慧肃然起敬。

  3、最近人声化的音色。中国的传统乐器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注重与人声的和谐一致。使音色的形成方面,既遵循乐音自然天成的法则,又追求与人声的统一。古人对人声音色极为为看重,很早就形成了以人声为贵的思想观念。刘承华先生在《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中谈到:“中国音乐有着一个以人声为贵的传统,这个传统在先秦时便基本确立。《礼记·郊特牲》曰:“奠酬而工,升歌发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这个现象直到唐代都未发生根本变化。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说:“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 因此“中国乐器演奏中的最高旨趣,亦在如何充分发挥乐器的人声韵味,来加强乐器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甚至连乐器自身的发展似乎也是受着“近人声”这一意识支配的。”

  由此可见,“近人声”的传统观念对二胡的结构设计有着极大的影响,二胡采用蟒皮作为发音体,这种皮膜所发出的音色非常接近人声,因此使二胡的音色具有了极富歌唱性的本质特征。这一音色特征,使二胡的声音优美如歌,韵味浓郁,圆润流畅,亮丽动人,增强了二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胡音色最突出的就是它的韵味,也是二胡魅力的主要因素。这种音色的韵味,来自二胡结构的“柔”和“韧”性的设计理念。与人声相融合、与自然相融合,人与自然相融合,是二胡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寻找与人声很接近的发音体,体现具有人声韵味的音色,最终成就了二胡结构中具有柔和韧的特性。可以想见,我们的祖先为了实现这一特性,在材料的选择、琴体的形态等方面,不知进行过多少次对比试验,经过了多少代人的改进完善,才选定了符合上述传统理念的蟒皮,作为二胡振动的发音源。为了体现柔、韧的特性,当初的琴弦是选用丝织的弦,千斤也是用丝线来捆绑的。而且不用指板,更能体现手指控制弦的压力,发挥丝弦的韧性,更大限度的改变弦的张力。可以说,二胡的韵味是由于揉性、韧性的结构设计和材质的特性决定的。这种结构的特点与小提琴硬性、刚性的结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有人说,“提琴是木头味,二胡是人声味。”而木头味显然是远离人声的另一种韵味。并且木质的加工是可以按照人的意愿形成统一标准的非自然性的音色。但是二胡的蟒皮的振动完全是靠自然形成的,人无法改变它的振动规律。因此,二胡的结构特征,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近人声”、“尊自然”的观念。

  4、最富包容性的特性。二胡是发展中的乐器,由于它的柔性音色特征及无指板结构的特点,使二胡具备了能够吸纳和借鉴其他中外乐器演奏技法的有利条件,并创新了许多独特的演奏技巧,逐渐发展成多样化的演奏手法,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演奏效果。因此,二胡具有了包容性、融汇性特点,大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二胡没有指板,恰好为琴弦的充分振动和张力的多种变化,预留了很大的开发空间,也为指法和弓法的创新增加了潜力。二胡按弦的力度不同所造成的琴弦张力的多变性,是区别于有指板弓弦乐器的重要特色。这种琴弦张力的变化,是形成多种按弦指法和各种模拟音色的最重要的因素,从而形成了二胡音色的包容性、融合性、可扩充性的特性。如果不具备这种包容性,就无法更好的吸纳、借鉴、移植其他乐器和乐曲的优秀的成分。如果离开了蟒皮的柔韧发声体,即使无指板的弓弦乐器(例如板胡),也产生不出二胡的韵味和丰富的模拟音色,其包容性也会大打折扣。

  例如,二胡吸取了古琴、古筝的技法,使用卓和抹的技巧,使音头音尾具有了特别的韵味;二胡吸取了小提琴的滚揉、顿弓、跳弓的表现手法,结合自身结构的特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指法和弓法;二胡借鉴了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的演奏风格,汲取了坠胡、雷琴等乐器的各种滑音技法,形成了压揉、抠揉、滑揉、大滑音、回滑音等多种有特色的演奏技巧,用于表现各种地方风格的曲目,还可以惟妙惟肖的模拟动物、锣鼓、人的哭笑歌唱等效果;二胡借鉴弹拨乐的手法,能够进行勾、挑、抡、拨等弹弦的演奏,别有一番风味。二胡的包容性特点,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演奏技法,而且也为移植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小提琴曲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创造了条件。这对促进二胡技艺的发展,拓宽二胡风格的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60年代成功移植的《江河水》、80年代移植的《一枝花》,开阔了二胡的发展道路。近年来移植的一些小提琴曲,对提高二胡的高难技巧,使二胡技艺更趋完美,无疑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胡的结构所赋予二胡的包容性和融合性,是许多乐器所不及的。

  回顾二胡艺术的历程,正是基于二胡的结构特性,才使得二胡技艺能够在借鉴中提高,在创新中完善,走上了一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的、快速发展的道路。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