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有国魂,一支军队有军魂,一个民族有民族之魂!闵惠芬先生能够抓住二胡的精髓来表现弦魂,实在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无锡地区宜兴市的一个音乐世家,这里也是二胡大师刘天华和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诞生的地方.父亲闵季骞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亦善长二胡演奏。她从小随父亲学习二胡,她的弟妹们也分别学习了琵琶`笛子和指挥,一家人经常在一起合奏音乐,有着良好的音乐氛围,无论是江南丝竹,无锡的地方戏锡剧,还是临近宜兴的昆曲`沪剧`越剧对她都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为她以后的演奏与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闵惠芬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以后师从王乙教授,(王乙先生也是我的恩师)他善于从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中汲取精华再运用到二胡教学当中.闵惠芬深得王乙先生的真传,她像一块海棉一样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由于她天资聪颖加上勤学苦练,不到二十岁的她就在第一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夺魁!上音毕业以后她成了上海民族乐团二胡独奏演员,长期的舞台实践养成了她良好的台风和“台缘”,对于演员来说:观众是上帝!从曲目到表现方式只有得到绝大多数观众认可时才能产生共鸣,才能产生社会效益!从她在中国艺术团演奏的<<江河水>><<赛马>>感动了无数观众到她演奏的<<二泉映月>>让小泽征尔潸然泪下,从她改编创作的<<洪胡主题随想曲>><<阳关三叠>>到<<宝玉哭灵>><<寒鸦戏水>>,从协奏曲<<新婚别>><<诗魂>>到<<长城随想>>....,纵观闵惠芬的二胡艺术人生其实就是一条二胡演奏声腔化艺术之路!她善于贴近群众,了解观众心理,根据二胡接近人声的特性来扬长避短,从而达到了让观众觉得好听,爱听,耐听的艺术效果,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在创作上抓住了民族`传统`民间`民歌`和老百姓家喻户晓的著名戏曲唱段为题材,强调了乐曲旋律中的行腔韵味,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特别注重细节的处理力求达到惟妙惟肖,使之听起来即熟悉又新鲜。在技巧处理上采取形式服务于内容,收放自如,避免为技巧而技巧的做法,寥寥几笔即完成了曲式中的离调或临时转调。妙哉,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是大手笔!可谓:大象无形,大音声稀!
二胡发展到今天我们可喜地看到作品不断地更新,技术不断的丰富,新人不断地涌现。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孩子在演奏移植乐曲方面基本上达到了技术上无障碍,闲熟自如得心应手,这些孩子得益于老师们严格的基本功和音准节奏的训练,练琴较刻苦再加上一定的天赋能够应对各种高难度的技巧。但是面对各种大赛我们不难发现最后留下来的优秀选手比的不仅是技术了,更多是文化底蕴和音乐修养,比的是能否表现音乐作品中的风格,韵律,味道,特色等深层次的一面,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年轻选手在演奏中国乐曲特别是传统乐曲时丢分的重要原因!而听闵惠芬先生的演奏我们不会被技术所累,从风格特色到行腔韵味带给我们的是醇厚的音色,质朴的情感,民族的节气,华夏的弦魂!似母语,似乡音,似梦幻,似现实!如果说移植乐曲是“外语”是“舶来品”的话,那么闵惠芬带给我们的是华夏五千年的底蕴,是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常常会说的“血浓于水”!
二胡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应该向何处去?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但是笔者以为,二胡应该是人民大众的艺术!俗话说的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如果我们的作曲家,演奏家或即将成为作曲家演奏家的学子们在探讨学术课题的时候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大众,那么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凡事均有利与弊,懂得“杨长”而“避短”的是智者!只有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大众,了解他们的需要,懂得艺术应该服务于人民大众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人民的艺术家!愿二胡声腔化艺术这朵奇葩永远盛开,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