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主页 > 二胡 > 二胡教学 >

「新婚別」的美—從文學與音樂的角度談起

課程:現代國樂專題

指導:陳如祁教授

項目:課堂報告

學生:史銘燻921003

日期:2003/10/29 


壹、 前言

二胡敘事曲「新婚別」創作於西元1980年,由作曲家張曉峰、朱曉谷依據唐代詩人杜甫的同名樂府詩所作,是一個音樂與文學的結合。但是這樣的結合,並不像將詩拿來歌唱那般,它是一首現代國樂的器樂作品,作曲家是以器樂協奏曲的方式來創作此曲,主奏的是二胡而非歌者。樂曲雖是以詩中的背景來發展,但並不依附於詩,它是一獨立的音樂創作。那麼在這樣的一種文學與音樂的結合,卻又各自獨立的藝術表現中,它們所傳達的美是如何?哪些是相同或相似的結合?那些又是相異的表現?筆者遂以此為主題,來探討「新婚別」在文學與音樂上所呈現的「美」。

在談到這首文學與音樂的「結合」時,對於「結合」一詞,語意上總有「相互連結」之意,但就詩而言,「新婚別」是唐代的文學作品,而「新婚別」敘事曲則是西元1980年的音樂作品,杜甫作詩時絕不會想到一千兩百多年後會有同名的器樂曲,所以這樣的「結合」該只是音樂「主動」的結合於詩而已。不過,二胡敘事曲「新婚別」已是獲得大眾肯定的一首成功作品,感受它必能更加易於感受杜甫「新婚別」一詩;相同地,瞭解杜甫這首「新婚別」樂府詩,也必能幫助對於二胡敘事曲「新婚別」一曲的演奏詮釋。所以,從這方面而言,同樣的「新婚別」,以不同的藝術方式來呈現,一是文學,另一是音樂,即使創作時間相距超過一千年,但彼此的「結合」依然是相當密切的。

貳、 樂府詩的「新婚別」

「新婚別」這首詩是杜甫所作著名的「三別」中的第一首,「三別」是「新婚別」、「無家別」及「垂老別」,「別」是指當時老百姓被迫出征和家人訣別的悲劇,唐代的「安史之亂」正是這時的時代背景。杜甫的詩作早期風格開朗豪放,而至「安史之亂」時期,轉而寫照戰爭及社會當時之情況,抒發個人對紛亂時期的感受,風格較為激烈悲壯,「三別」即是此時期的代表作,杜甫借用了三種不同身份的人物,描述的是一個新娘子悲訴丈夫臨時被徵召從軍的悲痛事,在這首詩中,杜甫以新娘子的口吻說話,採用新娘子獨白的形式,全篇用了七個「君」字,談的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心聲,內容讀來深切感人。全詩的內容如下: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這首詩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從「兔絲附蓬麻」至「何以拜姑嫜」,寫的是新娘子訴說自己的不幸命運,但是她的語氣顯得有些羞澀,內容雖有對命運的感歎,也有些許的「怨」,但是是以很含蓄的方式來表達。「兔絲」是一種蔓生的草,「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附生在蓬麻上的兔絲是不能好好生長的,作者以此來比喻「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在唐代的封建社會裏,女子依靠丈夫生活,可是現在她嫁的丈夫馬上要上戰場,未來如何無從而知,更何況在古代婚禮,新嫁娘過門三天後要先告家廟、上祖墳,然後拜見公婆,這樣才算完成婚禮,而如今「暮婚晨告別」,婚禮都還沒完成,媳婦的身份也尚未明確,如何去拜見公婆呢?

第二段從「父母養我時」至「形勢反蒼黃」,寫的是新娘子從小父母對她相當疼愛,而今將她嫁人,如中國傳統婦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般,不論丈夫如何,都得一生跟隨,但現在丈夫要去的是戰場,是「死地」,怎能不叫人沉痛如同柔腸寸斷呢?為此,新娘子決心要隨丈夫前去戰場,但又怕如此而造成軍中的麻煩,對軍情上反而有不好的影響。這一段,刻劃了新嫁娘才剛新婚,就要面臨「生離」而更可能也是「死別」的那種沉痛心情,與心亂如麻的矛盾心理。

第三段從「勿為新婚念」至「與君永相望」,在這段中新娘子的心理有了很大的轉折,從個人不幸的沉痛中堅強地跳脫出來,除對丈夫的關切外,並加以積極的鼓勵,「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決定不隨同丈夫前去,並且為了使丈夫無後顧之憂,而能滿懷信心奮勇去殺敵,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堅貞愛情,「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這四句所描寫的,新娘表示自己出身貧苦,經過好久的努力才能置辦出嫁的美麗衣裳,今後不再穿了,並且現在就當著新郎的面,把臉上的胭脂洗掉。「女為悅己者容」,但是丈夫即將離開而去,所以不再施紅妝、穿漂亮的衣服。這是對丈夫堅貞專一的愛情表白,而更也是為了丈夫,好讓他能放心前去。她如此是深明大義的,跳脫沉痛、埋怨自己的不幸,把將來的理想寄託在丈夫的努力殺敵、凱旋歸來上,才有實現的可能。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這四句是全詩的總結,雖以鳥的成雙成對來對照自己的命運,表達了新娘子的哀怨與傷感,但隨即振作了起來,說出「與君永相望」這句話,以生死不渝的愛情來堅定丈夫的鬥志,並寄希望於將來。

「新婚別」一詩的創作雖是杜甫抒發對當時時局紛亂的感受,但卻是一個相當藝術性的文學作品,實際上杜甫並不可能去偷聽新娘子對新郎說的私房話,較合理的為這是他所虛構的,為的是抒發他對當前社會亂象及國家時局危險的心中感觸,他化身為一個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第一人稱來說話,詩中所塑造的新娘子並不偏離「人性」的描寫,面對才剛新婚就將分離,新娘子同一般人一樣,有哀怨,有悲憤,有沉痛,也有矛盾,這樣的描寫,讓人讀來覺得親切,因為新娘子的情緒正是我們一般人都會有的情緒一樣,但難能可貴的,是新娘子在經過這些痛苦的內心煎熬後,將這些情緒昇華為對丈夫的鼓勵—「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把希望留存於未來,期望將來能有一光明、美滿的結局。這些表現當時動盪的戰爭環境下,新娘子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刻劃自然生動,讓人深受感動。而在愛情的描寫上,若依當時的社會背景,新娘在出嫁前很可能連丈夫都沒見過面也沒談過話,「暮婚晨告別」,當然也沒時間來建立感情,但是杜甫卻刻劃新娘對新郎的感情是堅貞專一、生死不渝的,這是一種對愛情「美」的表達,也是對偉大婦女的一種頌讚。除此之外,杜甫在這首詩中也暗諷統治者誤國的昏庸與懦弱,「君行雖不遠 , 守邊赴河陽。」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很多地區相繼淪陷,邊防一再往內地遷移,而今戰事已經在洛陽附近的河陽了,守邊居然快守到繁榮的大城來了,這豈不可嘆?「君今往死地」,「死地」一詞也暗喻了對戰事的悲觀。統治者的昏庸對照新娘子的情操,「君今往死地」的悲觀對照「與君永相望!」的含情無限,這些都是明顯的分別,一個無能,一個堅定;一個黑暗,一個光明。

杜甫在「新婚別」一詩中,雖採用了虛構的人物來反應當時的時代風貌,但他對人物感情思想的刻劃是非常細膩的,並且他的詩是與社會大眾的生活緊密相連的,處處流露出他對老百姓的同情與憐憫,因此令人讀來感受深刻,這也是杜詩偉大之處。

參、 二胡敘事曲的「新婚別」

此曲於1980年根據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同名詩創作,唐代的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一場深重的災難,為了防守邊關,平定叛亂,朝廷四處徵兵,連新婚夫婦也不能幸免,丈夫忍痛從軍,妻子含淚送別,樂曲表現了「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的思念之情。<1>

全曲共分三段,分別是「迎親」、「驚變」及「送別」,樂曲採ABA三段體的奏鳴曲式呈現,而在曲子最前面及最後面尚有「引子」及「尾聲」,曲名定為「敘事曲」,內容當然有著故事情節的描述,但不止如此,作曲者也運用了許多方式來刻劃新娘子的情感變化,如此而使這首曲子生動、感人,主奏的二胡就如同是新娘子自己,訴說著這處於亂世的愛情故事,也表達著自己的情感變化,從羞澀、欣喜、甜蜜,到緊張、驚恐、痛苦,再到哀傷、矛盾、悲憤,最後堅定、激昂及思念等,細膩的情感刻劃,豐富了樂曲的內涵,並透過演奏者成功的演奏詮釋,散發出深刻的藝術感染力。

全曲的簡介如下:

【引子】1~13小節

1~7小節由樂團鋪陳出安史之亂的背景,描繪戰火紛紛、兵慌馬亂的時代。而第八小節調性一轉,笛子的悠揚曲調彷彿將畫面轉到一風景秀麗的鄉間村舍來,在古箏似流水般的拂音後,開始訴說著這個故事。

【迎親】15~135小節(呈示部)

「迎親」這部分由「待嫁」、「迎娶」和「洞房夜語」三個段落組成,在「待嫁」這段(15~39小節),第15小節由二胡帶出柔美動人的主題旋律,表達一位純真善良的農家少女,在婚禮將近時心情又喜又羞,由於古代新娘在出嫁當天與新郎才第一次見面,因此她的心情除了欣喜、嬌羞,還帶著期待與緊張的。作曲者這裡用了許多滑音的記譜,為的是表達那少女羞澀之情,著名的二胡教育家趙寒陽在說明這段的許多同指滑音時,強調二胡的運弓在同指滑音的過程中,都要輕輕地「讓」一下<2>,便是要將滑音奏得帶有羞澀之感,好塑造出閨中少女含情帶羞的形象。

在「迎娶」這段(40~97小節)一開始,弱起漸強的歡快旋律描寫了迎親的隊伍由遠至近,一片喜氣洋洋,第50小節二胡旋律是由主題變奏而來,描寫迎親的花轎在行進時一上一下的律動感,生動活潑,樂團也將迎親隊伍吹吹打打的熱鬧景象烘托了出來,最後經過多次模進的音型,由低至高,由弱漸強,逐步推向高點的長顫音,描繪出迎親隊伍由遠處來,終至到達目的,停步落轎的情景。

第98小節引入「洞房夜語」這段,二胡的旋律節奏稍較自由,滑音的使用較多,新娘子終於見到了新郎,洞房花燭下只有小倆口,新娘子的羞澀及甜蜜表露無疑,作曲者在這段用了二胡與革胡(或大提琴)對話的方式,刻劃新娘與新郎喃喃對語互訴衷腸,深情款款的感人一幕。這一段的深情、甜蜜,也與樂曲再過來的的悲劇色彩形成了很大的對比,加大了樂曲整體的表現張力。

【驚變】136~260小節(發展部)

定音鼓連續兩次漸強又漸弱的滾奏呈現不安的氣氛,預示了不幸的來臨,安吏四處徵兵,連新婚夫婦也不能幸免,新郎被迫要從軍上戰場,這樣的晴天霹靂,經由樂團齊奏的由慢漸快並漸強的同音音型,帶出了妻子的呼號,二胡與樂隊採用了民間戲曲「緊打慢唱」的手法,五個樂句漸次地推進,將音樂推向高潮,描繪了新娘子驚恐、悲憤又無奈,但也帶有他的剛強,這段在二胡上的記譜運用了滑音、壓絃及滑揉等技巧,是一種「哭腔」的表達,而在音樂風格上也因採用了戲曲「緊打慢唱」的方式,更散發出民族風味來。緊接著樂曲進入另一快板樂段,連續的重音與重複的快速音型,描繪了緊張的氣氛,及官吏聲聲催促與民眾哭喊混亂的場面,樂曲推至最高潮時,樂隊突然嘎然而止,由二胡獨奏一自由樂段,從最高音急速下降至低音,再經一次的起伏,最後仍停留在最低音,表現新娘子痛苦、悲憤,但終不能改變情勢,只能剛強自己,接受這樣的事實。第257~261小節,是樂隊的過門,象徵行軍準備上戰場的沉重腳步聲,由此而帶出樂曲的第三部分「送別」。


【送別】261~325小節(再現部)

在不同於「迎親」的升系調式(G調羽調式)上,樂曲採用了降系調式(bB調羽調式),二胡奏出了樂曲的主題旋律,是主題的再現,但卻呈現與「迎親」時完全不同的音樂性格,在樂隊那象徵軍隊沉重腳步聲的固定節奏音型下,二胡表達了新娘「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的內心情感,之後經過主題的第二次呈現,開展了樂曲的層次,層層接續,大起大落,表現了新娘子內心的掙扎與情緒劇烈的波動。在284~287小節裏,樂隊與主奏的二胡採輪奏的方式,速度稍快,情緒慷慨堅定,象徵了即將分離的時刻已經到來,新娘子忍著悲痛轉而剛強,表現了「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高尚情操。但隨即二胡旋律採切分節奏的模進音型,與樂隊的重音交錯開來,又再次表現了新娘子內心難以抑制的悲痛及矛盾又複雜的心情,最後樂曲轉為堅定、激昂、鏗鏘有力的廣板(319小節),二胡與樂隊齊奏,象徵了新娘子從悲痛中昇華為更高的境界,以對丈夫至死不渝的愛情,鼓勵丈夫奮勇殺敵而期能凱旋歸來。

第325小節起進入樂曲的「尾聲」樂段,樂隊奏著象徵行軍腳步聲的固定音型,二胡則以緩慢的速度奏出了主題片斷,音量愈來愈小,最後消失在極高的泛音上,描述了軍隊已經遠去,妻子含淚送別的景象,並傳達了「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的思念之情。

肆、 「新婚別」在詩與曲中的美感探討

杜甫在「新婚別」一詩中,藉由新娘子的獨白刻劃了一個平凡中卻見偉大的女子,詩的內容在時間點的處理上,全都置放於新郎要被迫去從軍上戰場之後,而在二胡敘事曲的「新婚別」上,卻從新郎被徵召從軍之前,新娘子又羞又喜等待迎親開始,再來有遭逢晴天霹靂、禍從天降的「驚變」轉折,之後才到與杜詩相同時間點的「送別」部分。形成這樣的差異,主要是因不同的藝術形式,在美感表達的方式上不同,而其著重的點也常常是不一樣的。

「藝術都是主觀的,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經過幾分客觀化。<3>」

杜甫在「新婚別」詩中強調的是新娘子內心的情感及思想的變化,杜甫用的雖是第一人稱的敘述,猶如他化身為新娘子本人般,用自己的口吻來訴說,但仔細再推敲,可發現杜甫仍然是以一個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者,在抒發他對時局的感觸,傳達老百姓心中的「苦痛」,但卻能堅強地面對未來的情操。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經驗,而美感經驗都常含有移情作用。<4>」

如果只是把杜甫這首詩照字面看過而不加以「感受」,那頂多是接收到新娘子在對新郎訴說她的不幸,訴說完也就結束了,這樣除了這首詩在每句字數及押韻上帶來的形式美外,美感的經驗將不在作者與讀者間傳遞。而我們何以能覺得這首詩的內容「很美」呢?那是由於觸動了欣賞者的「移情作用」,從新娘子的獨白裏「覺得」如此的事件會帶來如何的情感,對新娘子這詩中的「主角」產生何種形象,欣賞者投射自己心中的感受到新娘子身上,那種哀怨、痛苦、悲憤、矛盾才會油然而生,所以,杜甫藉由新娘子很平凡的訴說自身遭遇,卻能細膩地刻劃了新娘子內心複雜的情感、思想的變化與高尚的情操。他將新娘子的情感與思想「藏在」新娘子獨白的話語裏,而讀者在新娘子的話語中感受到杜甫所要傳達的情感與思想,美感經驗便在當中有了交流,讀者此時心中對這首詩有所感受,於是就成了「美」的實踐者了。

作曲家張曉峰、朱曉谷依據杜甫的同名樂府詩創作二胡敘事曲「新婚別」,顯然的,作曲者必須先與詩有了美感經驗的交流,才能依據他所感受到的「美」,再創作出這首二胡敘事曲來,但不同於杜甫是他詩作「美」的傳遞者,作曲者既是杜詩裏「美」的承受者,又是「新婚別」一曲「美」的傳遞者。但是詩與音樂的藝術表達不同,這首詩有五言、押韻的形式美,而樂曲則採用了ABA三段體的奏鳴曲式,速度上也大致以「慢—快—慢」的安排呈現樂曲的形式美。「美」總是常常帶來「聯想」,但是這樣的「聯想」也並非漫無目的的天馬行空,作曲者從杜詩中得到美感的實踐,加以合理的「聯想」,於是聯想到新娘子在出嫁前含羞帶喜的樣子、婚禮迎娶隊伍的熱鬧場面、洞房花燭下夫妻間的呢喃,及官吏夜間強悍的捉人從軍…等等,如此不只使「敘事曲」的故事情節更加完整,也加深了樂曲表現的張力,呈現了更多樣面貌的美感。

但即使如此,樂曲所表現的核心—新娘子的形象,這與杜甫詩中所刻劃的新娘子是相同的,她有同一般大眾會有的各種情緒,時而哀怨傷心,時而悲憤痛苦,在音樂中我們彷彿能聽到有她悲痛的呼號,也有她哀傷的啜泣,而在「送別」樂段最後二胡與樂隊的齊奏,更是點明了與杜甫詩中刻劃的新娘子一樣,是深明大義的一個堅強女子。所以,在這首二胡敘事曲中,它以音樂的形式也傳達了杜甫在詩中的情感,更由於作曲者所加以的「聯想」,使得這首樂曲具有更為豐富的表現力。

另外,談到美感經驗的傳遞與實踐,作曲家完成了樂曲的創作,聽眾就可以承受這「美」的傳遞了嗎?當然還沒有。這還必須透過演奏者將樂曲演奏出來,但在這過程中,又是演奏者與作曲者的一個美感經驗的交流了,演奏者從樂譜裏感受作曲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思想,透過對其中「美」的實踐,藉由自己的演奏技術表達出來,才能將「美」繼續的傳遞,而使聽眾從中與演奏者有了「美」的交流,並間接與作曲者也有了美感經驗的傳遞與承受。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好的演奏,它能讓聽眾承受更多的「美」,也能使作曲者與聽眾間有較多的美感經驗交流。反之,一個不好的演奏,即使是一個好的作品,聽眾也難以感受到其中的「美」了,所以,一個好的「美」的傳遞者在藝術呈現中是舉足輕重的。

不同的藝術形式在表達內容上也會有它的限制,例如從杜甫這首「新婚別」詩中,前面的介紹提及了他反諷了治國者的昏庸,而這樣的內容在樂曲上就不易呈現;同樣的,二胡敘事曲「新婚別」的內容增加了「迎親」與「驚變」,若是在詩中加入這樣的內容,反而會太過冗長,而模糊掉杜甫想要表達的重點了。

伍、 結論

音樂與文學時常相結合,在國樂的領域尤其明顯,而這樣的結合也有著多元的樣貌,如結合為歌唱的,或為獨奏的樂曲,或為樂團交響,或是如同「新婚別」一般,結合為樂器協奏的,這些例子琳瑯滿目。「新婚別」是一個音樂與文學成功的結合,它所傳達的「美」是非常豐富的,期望藉由這樣的探討,而能更深入地從文學及音樂來瞭解「新婚別」,也更深刻來體會其中的「美」。

陸、 參考書目

1. 張淑瓊主編。〈杜甫(下卷)〉。《唐詩新賞》。第7冊。台北市:地球出版社,民國78年。

2. 趙寒陽。《二胡技法與名曲演奏提示》。北京市:華樂出版社,1999年。

3. 朱光潛。《談美》。台北市:天龍出版社,民國75年初版。

4. 李佩佳。〈二胡敘事曲—新婚別的研究與分析〉。《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二十二期。民國89年12月。頁197-227。


 
--------------------------------------------------------------------------------

<1> 摘自譜後「樂曲說明」。

<2> 趙寒陽,《二胡技法與名曲演奏提示》(北京市:華樂出版社,1999年),頁270。

<3> 引用朱光潛的話。朱光潛,《談美》(台北市:天龍出版社,民國75年初版),頁24。

<4> 引用朱光潛的話。朱光潛,《談美》(台北市:天龍出版社,民國75年初版),頁31。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