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唱片爱好者都知道,二胡大师闵惠芬灌录的唱片,称得上“精品”的已不是个别,而且录音效果也是张张各具特色。不过,“百利”推出的这张新碟,敢于冠以“惊天经典演绎”,肯定有它的道理。其核心就在于这张唱片无论演、录、制作各个方面都力求“高、精、尖”。
二胡大师闵惠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动人而不媚俗、夸张而不颠狂、哀怨而不衰颓,热情与内涵兼具的演奏风格。闵惠芬演奏的曲目题材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她在对中国民乐风骨神韵的理解和演绎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对“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执着探索,为二胡的演录开辟了更为深广的表现领域。在这款SACD碟中,收录了闵惠芬大师演奏的10首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二胡的经典作品。第1轨是如泣似诉的经典名曲“二泉映月”,此曲意境深邃,手法独特,是作者阿炳(华彦均)坎坷一生的倾诉,曾出现过无数的录音版本,但真正要拉出神韵,拉出境界并非易事。闵惠芬演奏此曲是采用低音二胡,定弦为内弦G音外弦D音,比常用二胡定弦低五度,原因是根据当年阿炳录音时所用的二胡的弦线是用较粗中弦与老弦,低音二胡音色沉郁苍劲,对演绎此曲最为贴切最为传神。此曲运用了多种多样特殊的演奏手法,如浪弓,错弓,定把式,带起等,没有深厚功底,哪敢如此摆弄此曲?第3轨“听松”,是整张CD中唯一一首不用伴奏,只用一把二胡“清奏”的乐曲。单凭演艺,闵大师即能刻画出“长松落落卉木蒙蒙”的意境。仅此两曲,即可让人领略:通过SACD技术将母带原音的高度细化、提升,二胡的声音的质感有了传神的感觉,尤其是变化微妙揉弦,更细微,更婉转,更能触动听者的灵魂。
第7轨是感人肺腑的“江河水”,此曲是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改编,曾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用作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第一场“苦难的年代”的配音,当时是用管子主奏,后被湖北艺术学院教师黄海怀移植为二胡独奏曲,在演奏时需要二胡模仿管子的特点,运用了民间的吟,压,滑等揉弦手法,间或辅以直音(不揉弦)交替,使乐曲别具一格,成为二胡独奏的名曲。此曲也是闵大师最拿手的保留曲目。第9轨是古朴隽永的“阳关三叠”,二胡演奏此曲,曲调动人,古朴幽雅,表现送友人时那种难以离别之情,感人至深。此曲使用各种技法,尤其是滑音运用较多。第10轨也是最末的压阵之作——大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全曲共分四个乐章——慢板的“关山行”,行板的“烽火台”,急速快板的“忠魂祭”和柔板、散板、中板的“遥望篇”。在演奏中,闵惠芬抓住了音乐要表达的意境,并运用起承转合这个大的节奏规律,把自己的感情同“气势”和“神韵”结合起来,通过音乐的节奏、音高、强弱及其在舞台上表演的神态去引起人们广泛想象,而这一切竟然是在一系列巧妙不间断的瞬间中自然完成的,充分体现了她那高超的二胡艺术造诣。而SACD录制所营造出的动态与丰富的音场,更进一步体现出来了这些特点。
这张专辑采用了兼具普通立体声和SACD两种播放方式的复合压碟技术,道道工序考究,极尽新技术之能。唱片最终是在日本制作,说明唱片公司花费了不小的工本,称得上是演录俱佳之作。不过,艺术与技术的发展与演变都是无止境的,此碟的演录,尤其是录制上,仍然有再提升的空间。如“二泉映月”,采用的是只有二胡和扬琴的清淡型演录,听此曲,第3分47秒时,二胡多出一个额外的高泛音,可能是演奏时的控制上出了点小小的毛病。虽然整张CD上的所有扬琴伴奏的二胡曲,空间感确实比普通立体声有了明显的扩展,但二胡的声音比较偏向左方。专辑上所有用扬琴伴奏的乐曲,扬琴声音都过于偏向右方,我用森海塞尔HD580耳机听,左声道也几乎听不到扬琴的声音。可能只有使用与SACD配套的播放器材,该录音的全方位丰富音场以及潜在表现力方能发挥出来。国际著名唱片公司出版的兼具两种播放方式的SACD碟,在普通立体声器材上播放时,其丰富的层次感与音场感也是老式双声道录音所不及的。因此我想,我们的唱片公司真要推出“天碟”级的SACD,在硬件上也不宜一味使用老录音老母带进行“加工提升”,最好是聘请演奏(演唱)家以及乐团进行最新的演录。当然,这需要最新的策划设计以及更大的投入。
上一篇:论二胡音乐创作中的移植样式
下一篇:影响二胡音质的非技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