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主页 > 二胡 > 二胡教学 >

刘天华让二胡登堂入室

    上个世纪初,二胡只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伴奏乐器,有人认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不足登大雅之堂。民族音乐家刘天华改变了这种状况,让世人了解到二胡在国乐史上与琴、笛、箫、琵琶等乐器的位置同等重要。

    刘天华1895年生于江苏省江阴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喜欢艺术,20岁时偶得一把二胡,整天拉着《孟姜女》、《无锡景》等丝竹小调。后受聘于常州中学任音乐教师,在任七年是他奋斗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七年。

    刘天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其后又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音乐系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在北京任教的10年间,刘天华为了“拯救垂危的国乐”呕心沥血,特别在提升胡琴地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他先是改革了二胡结构,将定弦音高固定下来,使二胡能够加入乐队演奏。他又吸收了小提琴的技巧和西洋音乐手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将二胡由伴奏地位提高到独奏地位。 他还创作了10首二胡独奏曲,即《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烛影摇红》、《光明行》、《苦闷之讴》、《悲歌》、《良宵》、《闲居吟》和《独弦操》等,成为胡琴典范作品。 他把二胡艺术从民间引进到正规的音乐院校中,培养了蒋风之,陈振铎等一大批演奏家,教育家,为我国民族器乐教学奠定了科学化,系统化的牢固基础。

    所有这些,都是刘天华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在颠沛流离的困境中完成的。刘天华为他钟爱的胡琴奋斗了一生,正如其兄刘半农先生非常感慨又中肯的评价: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华,乃登上品。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