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资讯 >

古琴已不再是“精英艺术”

非遗小档案
古琴艺术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述人
古琴艺术(九嶷琴派)传承人张子盛
        “琴棋书画”被称为“文人四友”,其中的“琴”,指的是古琴。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诗经·关雎》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中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几千年来,古琴在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更是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一面镜子,是中华艺术中的瑰宝。
         如今,在天津琴坛,技艺传承之风依旧不辍,1989年,18岁的张子盛为古琴悠扬的曲调所吸引,从此,他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
在张子盛初学古琴的上世纪80年代,虽然学习音乐的人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人青睐钢琴、手风琴这样的西洋乐器,对于古琴,人们还是很陌生的,“当时看到一个琴友,觉得简直是稀罕极了,真是有说不完的话,甚至想把他请到家里一起吃住,交流古琴技艺”
        民国时期,天津可谓古琴艺术重镇。当年天津古琴界有“琴集”的传统,那时的津门琴人在古琴家宋镜涵的组织下定期“琴集”,唐稷臣、金致淇、杨葆元、凌其阵、杨新伦、汪梦舒、李允中、王端瑢、王端璞等著名琴家都是其中的常客,每逢此时,诸城、广陵、九嶷、岭南等各派古琴名宿会聚津门……所有这一切,都见证着津门琴坛的繁荣,也为这门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张子盛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九嶷琴派”的传承人。他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父母都是资深戏迷,皮黄声腔、传统国学,对他影响颇深。张子盛回忆,小时候收音机是他最好的朋友,在广播节目中,他尤爱民乐,虽然当时的他并不知道那些动人的乐曲是用何种乐器演奏的,但在他听来,这些乐曲宛如天籁之音。
上世纪80年代,张子盛爱上了围棋,便想在一所艺术学院报名参加业余围棋班,“就在报名的时候,我看到授课的课表上还有一门古琴课,虽然当时我连古琴的样子都没见过,但我确信我爱听的乐曲就是由它演奏出来的,所以我当即放弃了报围棋班,转而开始学习古琴。”就是这样一个决定,使他日后的生活轨迹与这丝丝琴弦紧紧相扣在一起。
         相比其他传统弦乐器,古琴具有音量小,节奏舒缓,对演奏者和欣赏者文化素养要求高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古琴历来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古琴界的前辈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可它仍然不能像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那样为社会各界普遍认知,造成了古琴的曲高和寡。
        在张子盛初学古琴的上世纪80年代,虽然学习音乐的人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人青睐钢琴、手风琴这样的西洋乐器,对于古琴,人们还是很陌生的。张子盛记得,为了提高技艺,他跑到北京购买关于古琴的书籍,碰到同样来此买书的琴友,便会感到新鲜又激动,“当时看到一个琴友,觉得简直是稀罕极了,真是有说不完的话,甚至想把他请到家里一起吃住,交流古琴技艺。”
         张子盛师承津门九嶷派琴家高仲钧,在多年的学习中,令他最为感激的是,老师不仅向他传授琴艺,更对他日后将这种曾经的“精英艺术”向普通人推广启发颇深,后来,照着师傅的教学方法,张子盛研创的“开指五步教学法”以严谨规范、系统科学、拆解性强等优势,使很多学习者受益
        凭着对古琴艺术的痴迷与追求,张子盛曾广结琴缘,遍访名师。在天津,他拜津门九嶷派琴家高仲钧先生为师,学习古琴演奏技艺。
        九嶷琴派是北方古琴的重要流派之一,由清代艺术家杨宗稷建立,其琴风古朴大气、稳重雄浑,具沧桑之感,演奏技法追求指力刚健。吟猱(弹奏古琴的指法)处理上讲究方正,有节奏感并要与呼吸及旋律融为一体。另外,注重节奏和旋律性,带有铿锵的气息。杨宗稷曾亲自在津收徒传艺,构成了九嶷派在津的主体,黎仲修(黎元洪之子)就曾得到杨宗稷的亲传。张子盛的老师高仲钧,为杨宗稷之再传弟子。总的说来,九嶷琴派对天津琴人的演奏风格具有深远影响。
         在多年的学习中,令张子盛最为感激的是,他的老师不仅向他传授琴艺,更对他日后将这种曾经的“精英艺术”向普通人推广启发颇深,“那时向高仲钧先生学琴,觉得他虽然是位老先生,但教学时一点儿也不古板,非常科学。比如,他很注重左右手进阶性训练,将一支很长的琴曲拆分成几个小曲子,左手和右手分别练习演奏,练习时不但不累,提高还很快。”
         后来,照着师傅的教学方法,张子盛研创的“开指五步教学法”以严谨规范、系统科学、拆解性强等优势,使很多学习者受益。目前,这套方法已申请国家专利,而且,以这套方法开展的全国古琴师资培训已举办了30余届,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1992年,张子盛以过人的天赋,一举夺得杭州国际古琴赛“优秀演奏奖”,从那以后,开始有人慕名找他学习古琴。
         张子盛于1999年创建了全国首家职业琴馆,在传授古琴技法的同时,曾经天津“琴集”的传统也得以延续。每逢中秋,琴馆都会聚集一大批古琴爱好者,品丝竹、赏明月,为一时之盛
        “一名好的古琴演奏者,不仅要有极佳的音准、节奏、空间感以及情绪的抒发,而且,由于古琴艺术源于中国古典文化,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演奏水平的提高。”张子盛的琴房不大,但是显得精致而有品位。一个小鱼池里,几条锦鲤悠闲地游动;一张巨大的书桌上,笔墨纸砚俱全;中式书架上,摆放着各种古琴专业书籍。不过,张子盛很难在这里安静地弹琴,他说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忙碌。如今,喜爱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古琴艺术中心在北京、保定都有分部,因此他经常奔波于各地,开展辅导、讲座、进校园等活动。
         张子盛于1999年创建了全国首家职业琴馆,在传授古琴技法的同时,曾经天津“琴集”的传统也得以延续。每逢中秋,琴馆都会聚集一大批古琴爱好者,品丝竹、赏明月,为一时之盛。
        如今,津门古琴观众与知音日渐繁盛,并使全国古琴名家风采音乐会在天津落地生根。与此同时,为了古琴艺术更加广泛普及,这些年,除了融汇前辈教授古琴艺术的巧妙方法,张子盛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编写古琴教材、古琴学习的工具书以及将古人创制的古琴“减字谱”整理成现代人更加熟知的曲谱,其作品有《古琴指法谱字集成》《琴学门径》《中国古代琴歌精华校译》等。
         看过《红楼梦》的人一定会记得这样一个情节,贾宝玉翻看林黛玉的琴谱,面对那密密麻麻、未曾见过的文字,宝玉不解地说:“林妹妹在看天书。”事实上,这种被宝玉称为“天书”的文字,便是古人为记录乐曲而创造的一种古琴专用手法谱,称为“减字谱”。它是唐代人曹柔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后始创的,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作为符号,以表示演奏者右手或左手的弹指及按弦的指法,再把这种偏旁部首与弦数结合在一起,用以表示弹奏的具体运用方法。
         “ 这种 减字谱 的缺点是不记录节拍的长短,因此我们将其编写为现代曲谱的同时,也将这部分内容整理出来。”张子盛说,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需要很多人一起协作完成。一本《指法字典》,他和学员们一共20人就用了整整4年时间编写,而其中大家讨论时,会议的餐费、路费都由张子盛来承担,虽然过程充满辛苦,但是一想到他们所做的事情是造福后辈,张子盛就觉得这一切付出都算不了什么。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