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资讯 >

古琴名家名曲展演音乐会访

  转自《中国民乐》

  焚香,意境,法天象地,文人音乐,古琴成功申遗的十三年,也是其形象因振臂高呼的文化认识被种种偏见不断附身的十三年。用一根香制造抚琴时仙风道骨般意境者有之;把琴音之间的时间拉伸至无限长,全然不顾演奏章法,制造所谓“韵”者有之;用音、弦、徽的文化隐喻把古琴抛至神坛者有之;以“文人音乐”为托词扭曲古琴表现者有之。席卷而来的追捧狂潮后是大众对古琴认知上的杂草丛生。古琴是什么?我们用“认为”构述的古琴是它的健全样貌吗?作为中国最“长寿”的乐器,古琴的存在之道是什么?……..

  看清古琴本质:古琴是什么?

  龚一:古琴的本质是乐器,它的艺术形态是音乐。但古琴音乐最根本的形式目的是表现社会重大题材,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才有蔡文姬,司马相如等动人形象的出现。但现在大家疏忽了最根本的东西,去重点突出所谓的文化了。如果文化是脱离了实际表达的事实依据存在,那么就是在空谈文化。

  著名古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龚一著名古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龚一

  李祥霆:古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活着的,成熟的音乐艺术。现在对古琴的界定很混乱,社会发展进步太快了,很多东西失去控制。古琴是音乐艺术的同时,也有文学性,哲理性。但是不能因为技术不到位,去拿文化,哲理做掩饰。

  重识古琴”印象”:“清微淡远,中正平和”是大众对古琴最惯用的印象概括。古琴境界=清微淡远?如何理解中正平和?

  赵家珍:“清微淡远”的提法多出现在明清之后,百家争鸣时代的琴曲与“清微淡远”的表述是全然不同的,看传统得从每个时代去看,每个时代的特征是不同的。“中正平和”指的是对乐曲意思的正确表达,找到和作者的契合点。比如我很爱弹的《潇湘水云》,吴景略先生为这首曲子打谱的年代是在1938年,当时他的国仇家恨和潇湘作者南宋灭亡时的情感是一样的。所以,情感的契合点形成了吴先生打谱的思想主体。正因为他的情感和作者的契合点吻合了,所以曲子弹起来有意思,情感表达更贴切。恰到好处才是中正平和的表现,才是音乐的正确表现。

  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

  李祥霆:“清微淡远是古琴艺术的最高境界“,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这是普遍存在的误解,唐代薛易简的《琴诀》里讲道,古琴有很大的表现空间:“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琴之善者也。”这是对古琴演奏艺术的总结。好多人把不是“清微淡远”的曲子故意弹成“清微淡远”,扭曲了乐曲的本意,这是需要纠正的。

  龚一:“中正平和”是一部分乐曲的音乐形象,并不是全部,如果过于拼命强调,便丢失了整体的古琴内涵,和事实的存在不相符。

  丁承运:古琴讲究的中正平和,从演奏上讲,是通过演奏要把观众带入一种平和的状态。好比肢体语言,古琴肢体语言的主旨就是中正平和,而不是通过过分的左右晃动,把观众带入一种过于情绪化的情境。

  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家珍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家珍

  遵循古琴之道:三千年来古人用它弹了什么?三千年后今人用它弹什么?

  龚一:古琴乐曲讲的都是社会形态发展的重大问题。这说明祖先已经掌握了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我称之为琴道,这是古琴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古琴和别的艺术形态走的都是共同的路,人类的艺术创作也是这条路,我很自豪古代的古琴家和别的艺术创作走了一条同样的路,这是我们了不起的地方。

  著名古琴演奏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丁承运著名古琴演奏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丁承运

  丁承运:古琴表现的题材很广泛,传统作品中关于历史、山水、文人向往的隐逸生活、对先贤的缅怀、儒释道思想等等都有涉猎,古琴的表达空间广阔,并不偏于某一种题材。现在也有一些新的作品,甚至是移植自国外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现代生活的进入,在传统审美的基础上,会出现新的属于当代的作品。

  戴晓莲:古琴所表达的内涵与中国自古以来的核心文化精神价值是相一致的。中华民族提倡的中庸、和平、安宁不仅在传统曲目的精神追求中有所体现,在现代作品中也同样适用。古琴安静的声音和音乐可以“治疗”现代社会的浮躁。从古琴很多表现题材来看,它也具有教化功能。并且现代人对古琴有一种怀旧情节,古代的先贤和前辈在古琴音乐上的贡献和成就,使我们现代的人怀有崇敬的感情。当今这个时代下,适合古琴创作的题材也很多,但古琴的创作不简单,真正要挖掘、创作,需要演奏者和作曲家共同在创作和演奏手法上给予探索,所以在新作品创作方面现在还发展的不太快。

  李祥霆:古琴表现人感情的空间无限大,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因为情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古琴琴曲都是人对大自然的认识,人的感情,人对历史现实的状态的表达,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间,我对它的总结是“含天地之所有,秉今古之所怀”。这是古琴乐曲和艺术成熟的特点,有利于充分表达各个方面。

  赵家珍:古琴琴曲可以表现很多方面,现代人情感和琴曲的对应可以从传统音乐中感受,也可以创作新作品来体现现代人思想。现在也有一些新作品比较流行,比如《卧龙吟》,这是之前我给老三国的配乐,后来弹的人多了自然就流行了。我们需要从新作品中开发当代的魅力,包括从演奏技法、和声运用、协奏曲方面,当今时代的古琴需要音乐家去开发表现力。

  明辨古琴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一个来自历史,一个承载未来,遗产出身和艺术职责间,古琴的时代选择是什么?

  丁承运:古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在于保存保护。我提倡拓展,不提倡发展。现在古琴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发展就没有了。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一些开拓,比如演出场合,从雅集到音乐会,包括现在给影视作品配音,与管弦乐合作,这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创。作为非遗项目,我希望它尽可能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下进行演绎,尽可能保存它的文化精神。拓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符合它审美规律和保存它自身特点的创作都可以纳入。并且我希望它相对小众的发展,更多谈保存保护。也可以传统和现代并行,让观众有所取舍。

  著名古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著名古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

  戴晓莲:古琴音乐要研究、探讨、发展,让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能由琴的音乐表现出来。每个人的文化上有差异,大部分国人现在还没有达到古琴的高度。我常说我们做的是尖端音乐,应该多展示,多创作一些和现代题材有关的作品。虽说要古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但保护分很多方面,创作一些现代作品也是一种保护。并且现代人弹传统作品也有自己的理解,这里面也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所以创新和保护都会发生,中间要把握的是度的问题。同时,国家的教育体系要在古琴教育上有所认识,从教育角度多做思考。

  赵家珍:发展和传统不矛盾,两个东西脱离不开,发展要有传统的根基,没有根基叫发明。首先要有根基,所谓“推陈出新”,要有过去的“陈”才能推出“新”。我不反对标新立异,但要有基础,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传承而传承。任何东西做出来能成为时代的代表才是优秀的。

  李祥霆:发展是自然选择,对文化,对社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就留下来了。人知识发展越成熟,判断力就越强,人们对古琴的认识过程还在初级阶段。从遗产来说肯定以保护为主,但从文化艺术就不一样了,一点儿都不许变是无法保证的。不可能完全一样,就像学生无法跟老师完全一样。个性、才能、轮廓不变,精神性格要不一样,要有个性的展示。

  龚一:对古琴的传统要敬重,我们现在演奏古琴的传统曲目应该遵循原曲的风貌。就像画家作画,不同画家不能画出两个不同的你,所以在古琴传统曲子的表现上是没有额外不同的空间的。张大千画古代的画也是通过临摹,岳飞的满江红不能弹出另外的感觉,继承传统不能理解出另外的空间。在古琴音乐整体表现上,也可以有别的空间,但那是要在新的创作中去体现,但对传统要敬重而不是篡改,否则再过三十年传统就面目全非了。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