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来电咨询古琴的知识,或抒发对古琴的崇敬,或讲述一段琴缘。“绕梁三日”也好,“比吃的饭还香”也罢,归根结底,古琴的本质是一个“清”字。
古朴悠远的琴音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使你获得一份难得的心灵宁静。这是古琴爱好者们最普遍的,也是最直接的感受。当你在喧嚣浮躁的都市中感到疲惫,当你在觥筹交错后感到厌倦,当你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感到紧张,不妨抚琴一曲。
一.琴至光明来
在校大学生石磊有一个梦想,“像李白一样,背一张琴,踏遍高山,看足流水”。
说这句话时,石磊似乎沉浸在幸福之中。要在几年前,他并没有现在这样的开心。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石磊从小也接受了父母的规定学习“动作”——学习外语,从娃娃抓起。可是,石磊对外语一点也不感兴趣。用他的话说,那时候简直是迷途的羔羊,郁闷至极,于是经常在网吧里“度日如年”。
回首那几年,石磊说自己在“煎熬”中度过。偶然机会,石磊翻开了《红楼梦》,其中的诗词歌赋一下子吸引了他。于是,石磊在文字的海洋中汲取营养,满足饥渴。林黛玉结缘古琴的经历,深深吸引了他,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古琴的种子撒进了石磊的心田。“看黛玉弹琴那一段文字,感触颇多,那意境太美了。现在弹起琴来,比我吃一顿饭还要香。那韵味,那古雅,有追梦的感觉。”石磊说,“可以说,我是在迷茫中接受古琴的。它好比一扇窗户,洞开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相对同学们来说,他们喜欢的多半是国外的摇滚乐,石磊则是一头扎进中国传统文化里出不来。他表示将来的考研方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要在这条路上走到底。石磊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购买有关古琴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琴艺。石磊现在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张琴,商都琴社考虑到石磊的经济情况,为他开了“绿灯”,最大限度地为他提供便利。
二.触琴静心灵
冥冥之中,吴知与古琴总有一种扯不断的情愫。
那天走进商都琴社,吴知本想紧咬嘴唇,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但是理智终究不敌冲动,败下阵来。琴声起,吴知泪如雨下,她想哭出声来。生来气质优雅的吴知,顾不上琴社里还有许多陌生人在场。
她的眼泪,是为朝思暮想的琴声而流;她的眼泪,是为梦圆郑州的喜悦而流,她的眼泪,是为心灵回归的激动而流。那一刻,显然没有比眼泪更直接的表达方式了。
吴知曾经在西北省份某民航局上班,那时候的工作甚为优越,收入不错,职业也令许多人羡慕。如果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吴知依旧在自己的事业中快乐前行。两条腿骨折,其中有一条腿差点截肢。在医院里住了四个月,吴知根本不相信这是事实,她不敢正视眼前的一切。
吴知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曾经的活泼、开朗再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失望、郁闷、烦躁。这些不安的情绪一股脑儿地压过来,让吴知喘不过气。她试图从书中找寻慰藉,排遣不安,安静心灵。但是,吴知在阅读中没能得到片刻的安宁。相反,自己更加封闭了,“那段时间,和以往要好的同学、朋友之间都不来往了。”吴知说。
在吴知的生活最悲观最灰暗的时候,多年以前听到过的古琴声从记忆深处涌出。依稀响起的琴声,掠过脑海的一刹那,心灵如洗。但是,吴知寻遍各种渠道,找不到那种琴声。犹如梦里的一根救命稻草,看似近在眼前,却总也抓不到。吴知带着内心的伤痛,去年病退回到郑州。在商都琴社循琴声而去,觅到心头知音。
如今,吴知每天下午以抚琴为乐,一周来商都琴社一次,与其他琴友交流学习心得。她说:“接触到古琴,那种宁静、淡雅的音乐,非常有韵味,虽然简单,但意境深远。音乐给人赋予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我从琴声中找到了久违的快乐。”
三.时尚琴佳人
摸爬在训练场上,她不让须眉;闪动在T型台上,她魅力四射。纤指抚弄七弦琴,她心如止水。
如果没有那一次偶然传来的古琴声,王洋这只青春“小鸟”,也许还在秀场上扑腾呢。不经意间摁下遥控器,传来一阵古朴的古琴声,时远时近,时缓时急。当时,王洋并不清楚那件乐器的名字,只觉琴声好听。
一切来的就这么简单,王洋从此爱上了古琴。儿时的王洋就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那时候苦练古筝。别看是小丫头,一样能谈得一手好筝。生就一副俏模样,王洋又把追求古典的梦想成功嫁接到光彩夺目的T型台。16岁的花季,王洋在周遭同伴们羡慕的目光中释放青春的魅力,一次次在秀场上夺金斩银。凭的就是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凭的就是于时尚中体现传统,高人一筹。
如今,每天从河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放学回来,20岁的王洋总是迫不及待地去拨动琴弦。一日不亲近,总觉得缺点什么。王洋说:“从古琴音乐中我能体会到在现代音乐里得不到的东西,听着古琴,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涤荡。特别是心情不好烦躁的时候,抚琴一曲,别有滋味在心头,能缓解压力,平定情绪。”
经常光顾商都琴社,闻着清香的茗茶,听着令人心醉的古琴,王洋觉得窗外的闹市仿佛离自己很远很远,浮躁的心情也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