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百科 >

古琴故事:古琴爱好者说自己的故事

  四.回归知琴韵

  做生意的孙先生与古琴结缘,应该说是于丹牵线的。

  去年,商报主办的中原国学讲坛邀请于丹来讲学。孙先生和许多国学爱好者一起,起个大早等待于丹的出现。讲座前夕,商都琴社的刘君照例抚琴送曲。

  听着听着,孙先生被幽淡的琴声深深吸引住了。后来他说,在于丹的讲课过程中,古琴那种空灵的声音还在心头萦绕。

  要说在以前,孙先生天天只顾着忙生意。现在不一样了,他在生意上取得骄人成绩,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突然之间他停下来问自己:精神生活何处所求?孙先生说,“以前只知道在事业上拼搏,竞争,一心搞经营。根本没时间去想,去感悟传统文化。现在放松下来学古琴、看《论语》,也算是在精神上的一种回归吧。”

  爱好使然,孙先生对传统文化比较关注,对古琴也稍稍有些了解。李祥霆老师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采访那一次,孙先生无意间打开电视看到这个节目。但是收看的比较晚,没有看全。他说:“古琴给我的印象就是很有味道,后来差不多过了一个月,又在国学讲坛上听到了古琴,有缘分。”

  孙先生学琴非常用功,刚开始时手指头都淤血了。琴龄虽短,感慨颇多。他说,喝喝茶、聊聊弹琴心得,开创了一种新型的交友方式。

  五.梦圆初抚琴

  七旬老者文先生,不畏年高学古琴。落座琴社,抚摸古琴。激动之情,油然而生。琴弦拨动,老泪纵横。似久别老友,再度重逢。如儿女团圆,享受天伦。即兴赋诗,深表心情。少小恋瑶韵,绝叹师无门,皓首年古稀,梦圆初抚琴。

  这是文老先生第一天的学琴画面,至今还在商都琴社社长刘君的脑海中记忆犹新。文老先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家庭的影响,偏好古琴的种子一直深深埋藏在心里。“那时候我年纪小,只是看大人弹琴,自己没怎么学。后来社会动荡不安,家里的琴也丢失了,更是无从学起。”

  改革开放以后,学琴的欲望又在文老先生心中萌动。苦于投师无门,“琴种”一藏就是好几十年,始终没有发出芽。直到2006商都琴社成立,文老先生的“琴种”骤然迸裂,破土而出。

  回忆当时的情景,文老先生有些激动。他说:“感谢刘君老师,他没有嫌我年纪大。”现在,文老先生保证自己每天有一个小时的练琴时间,于琴声中静心。可以说,用琴说话已经成了文老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老伴亦随左右,一弹一听,乐在其中。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