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资讯 >

王迪谈五十年代对老琴家的采访经过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宝岛摇篮唱片有限公司拟出版《古琴曲选集》激光唱盘八张,特约我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下这套录音的采访经过。我作为当年采访录音者,现就我记忆所及,对访问各地琴家的情况,做一个简单介绍,以供广大古琴音乐爱好者,对老一辈各派琴家有个初步的了解。

  近百年来,古琴一度中道衰落,琴人日渐稀少,许多珍贵琴曲也相继失传,使古琴音乐艺术陷入“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困境。三十年代,上海今虞琴社曾做过统计,当时全国琴人约有二百余人,据我们一九五六年调查,仅存八十余人了,这些人中多数已有二、三十年不操琴了,只有极少数琴人,仍从事教琴工作,生活也极其清苦。如长此以往,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很可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甚至在不久的将来销声匿迹,这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来说,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灾难性损失。 !!

  一九五五年,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决定成立一个古琴采访调查组,组员有许健先生和我,并特聘请琴家查阜西先生为组长,我们三人一起,对全国琴人进行访问和录音。我们于一九五六年初夏,从北京出发,经济南、南京、扬州、镇江、苏州、上海、杭州、绍兴、徽州、长沙、合肥、安庆、黄山、武汉、重庆、贵阳、成都、青城山、灌县、西安、天津及北京等二十二个大小城市,历时一百多天,共访问了八十六位琴家,录制了二百七十余首琴曲,大约一千五百余分钟,其中包括公元六世纪至公元二十世纪,长达一千四百多年间的传世名曲。这是古琴音乐艺术史上一项大丰收,这次采访,虽不能说是绝后,但至少说它是空前壮举,也毫不过分。通过这次采访,不仅丰富了古琴音乐艺术宝库,而且对多年放弃操缦的老琴家,也起到促进作用。有的人重操七弦,温理旧曲;有的人夜以继日,发掘打谱,将失传已久的古曲,又重新恢复了它艺术的生命;有的音乐院校开始招收学生,使琴坛上呈现出一派中兴、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采访后,我对录音的琴曲,进行了整理和编辑工作,并计划制成唱片,分批陆续出版。六十年代初,我将编出的《古琴曲选集》第一批胶带交付出版社出版,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拖再拖,特别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九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琴坛再度萧条,《古琴曲选集》的出版也被扼杀于襁褓之中了,经过三十四年漫长的岁月,幸运的是这些胶带完整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在这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竟能重见天日,终于出版了,真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喜讯。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语言体系不同,琴人的师承渊源、风格特色各异,每个人对曲子内涵的理解及操琴指法等,也各有不同,因此在琴坛上逐渐形成了不少的流派。当然,即使是同一派琴家,各人对乐曲的理解和处理,也不尽相同。

  在这套《古琴曲选集》中,第一批编了广陵琴家张子谦、刘少椿;新浙派琴家姚丙炎;虞山派琴家吴景略、詹澄秋;淮阳派琴家夏一峰;金陵派琴家乐瑛;九嶷派琴家管平湖、杨葆元、关仲航;诸城派琴家程午嘉、徐立荪;川派琴家龙琴舫、喻绍泽、侯作吾、沈草农、顾梅羹;岭南派琴家杨新伦;吴门吴派琴家吴兆基;此外还有查阜西、卫仲乐、溥雪斋(师承不详)等琴家,共弹奏了五十三首琴曲。这二十二位琴家,均是当代各派的著名高手,迄今为止,已经有二十位琴家先后作古了,目前尚健在的两位琴家都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不可能再重理丝桐了。

  这套《古琴曲选集》,虽然未能容纳下全部采访的琴曲,但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古琴的主要流派和传世的著名琴曲。因此这八张激光唱盘,称之为中国古琴音乐不可再得的稀世珍品,是当之无愧的。

  为了便于欣赏每位琴家的个人独特的风格韵味,在琴曲次序编排上,尽可能将每一位琴家所弹奏的琴曲集中在一起,但又由于胶带时间的限制(原来是根据胶带时间编排的,而不是按目前的激光唱盘时间长度编排的),不得不将乐曲长短搭编,故本套唱盘未按琴曲历史年代顺序编排。这些曲子,均为五十年代录制的,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立体声音响设备,音响效果可能不如现在的录音,但这许多琴家造诣高深、琴艺超群,特别应当说明的,他们弹奏琴曲都是用自己珍藏的唐、宋、元、明各朝代的古琴,和传统丝弦弹奏的,那苍古淳厚、柔润清丽的音色,和尼龙钢丝琴弦是大不相同,可谓别有一番深沉古朴的韵致。我深信这套激光唱盘问世以后,不仅为研究中国古典音乐的中外学者保存了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同时也为广大国人提供了欣赏古乐、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的入门阶梯,作为一名古乐研究者,我衷心希望海内外有志之士,为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乐文化共同努力,使渊远流长的古琴音乐艺术,永葆青春、重放光彩。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