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资讯 >

再不抢救古琴 琴人都一个个走了

  再不抢救古琴,琴人都一个个走了!

  记者:你与成公亮先生往来颇深,首先,能否谈谈你们之间的交往?

  龚一:因为我们年龄相仿又是同学,一段时间不见,彼此都欣欣向往之,这是我们之间的情义;第二,我们的琴学艺术观点基本一致,琴学的观点古琴圈是比较纷杂混乱,观点相同的就很容易成为知己了。他有本书叫《秋濑居夜话》,里面谈到的观点,我都非常赞同;再有是,我们都是在“文。革”之后参与工作,“文。革”之前也在一起,所以我对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也非常了解,他经常在比较不顺的境遇中生活,作为老同学我们自然会给予他更多关心、理解、同情;另外在专业范围内,他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同学,他有比较丰厚的成果,也有比较深度宽广的视角,在艺术成就上,较一般琴友琴家更为突出,这样的同学我们自然也引以为豪。

  记者:成公亮先生被誉为“当代隐者”,这种“隐士”心理会不会不利于古琴的传播?

  龚一:没有,公亮兄只是不太想参加浮躁的社会活动。现在的社会活动已经成为了“四个一”:同一种模式、同一批人,比如说今天是李祥霆、龚一,明天换个地方还是李祥霆龚一,弹的也都是同一首曲子,李祥霆弹《流水》,再来一曲《梅花三弄》,龚某人弹的也无非是《潇湘水云》。就我来说,在音乐艺术发展的理论上已经明显感觉到一个矛盾,即群众的审美需求和艺术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如二胡,台下的观众首先总希望听到《二泉映月》,然后再来一个《赛马》,然后就可以了。那一个人会两三个曲子不就够了吗?自己的发展怎么办?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第四个“一”,就是差不多一样的水平。我上礼拜在北京跟李祥霆见面,这个礼拜又跟他在杭州见面。所以我现在一直在呼吁,不要再搞这样一些活动了,已经到了无趣的程度。我在北京有一次活动,三四家媒体都发了同样的报道——“赶快抢救!再不抢救人都老了!”但你不能停在口头,要有实际行动。在我看来,就是要成立专门的成公亮小组、李祥霆小组,国家拿钱,定出系统的时间表。但是现在很遗憾,没有见到计划,而人却一个个都走了。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