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资讯 >

龚一:让古琴“活”起来

  龚一

  “我现在已经快要80岁了,希望在余生尽可能地努力,把古琴文化向大众宣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满头白发,眼神和言语之中,尽是无奈和惋惜。

  2日晚,在三峡博物馆报告厅,龚一首次来渝举办讲座“漫谈古琴世遗”,重庆的市民有幸零距离接触这位古琴大家,听听他和古琴的那些不解之缘。

  古琴是正能量的艺术

  “古琴热”亟待抛开乱象向深发展

  “中国的古琴文化、古琴曲都是时代正能量的表现,流传的代表曲目都是人的正能量,表现那时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龚一先生谈起自己对古琴文化的见解。他认为,自古以来,几千年的文艺创作,都遵循了一种规律:反映人的精气神,反映主旋律。“老祖宗也一直以来都遵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古琴能流传千年,能在我们当今社会有立足之地并且还能持续走热,是因为它的文化内涵是健康向上的。”

  自从2003年古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琴热”就持续攀升。龚一多年前就对这一现象作出了剖析,并且一直呼吁:“古琴热”应该由“热度”走向“深度”。

  “现在,很多爱好者过分追求弹奏古琴时的着装和架势,穿汉服、摆上一杯茶在旁边,甚至还有的人跪着弹、盘腿弹。虽然各人有各人的自由,但这是不妥当的。”

  接受上游新闻记者专访时,龚一谈到,如今古琴热潮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浮在表面,过分追求衣着和外在表现形式。“其实这些外在的形式,也弹不好弹琴,反而还会令人陷入一种浮躁的境地而忽略了音乐本身,脱离了音乐实际的内容和演奏。”

  现在,学习古琴演奏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是因为喜爱古琴所表达出来的传统文化,有的人是因为独爱古琴的音色,也有的人是看重古琴所带来平心静气的内在精神作用等等。

  对此,龚一认为,古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功能就是“化人”,“传统文化的‘化人’功能就是指文化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对人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例如古琴,我希望古琴能真正起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化人’作用,走向深度,对爱好者的精神世界带去美好与丰富。”

  创新的继承和发展是首要

  艺术要跟着时间走

  不少古琴爱好者,对《广陵散》《酒狂》《平沙落雁》等古琴曲都耳熟能详,这些古曲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保留下来,成为现今传统文化的精粹。然而,许多人也疑惑:古曲已有,为何顺应时代应运而生的新曲颇为匮乏?

  此外,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古琴这一项近年来持续走热的传统艺术,也是许多网友和古琴爱好者都尤为关心的一个话题。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龚一先生首先肯定“创作”的作用,他认为,创作就是发展的一个途径。“从有古琴曲开始的那个年代,一直到现在,我们纵观古琴发展的脉络,就是一个发展创新的历史,没有任何文化形式的演进可以不遵循这个规律。现在的古曲,都是当年的新曲——比如《广陵散》,在创作的那个年代,也许会被骂:那么杀气腾腾,那是古琴曲吗?但是现在,一大批当年的新曲都成了中国传统古琴曲的代表曲目,创作的作用不容小觑。”

  龚一感慨,不管是什么艺术,都是要跟着时代走的。他做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古琴需要发展,需要随着时间和历史的脉络创新,是类似肚子饿了要吃饭的一样的道理,是理所应当的。

  “热”现象背后的担忧

  展望古琴文化的发展,面对正能量的文化内核和当前“古琴热”背后存在的一些乱象,龚一先生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未来,我希望还能有时间、有精力能够为公众讲讲,如何正确地欣赏古琴曲和古琴文化。”

  龚一先生谈到,现在有些古琴的“粉丝”,不知道什么叫好坏,只知道“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头,并没有深入地研究,什么叫“好和不好”。

  “我势单力薄,人又老了,面对种种乱象,我也无奈。”龚一先生谈论至此,流露出颇为惋惜的语气,从他的无奈背后,实则是对古琴深深的爱。“做好自己的分内的工作,这是我这个岁数、精力所能做的事情。现在,我推掉了很多古琴演出,能推就推。但像今晚在重庆的讲座,我很乐意,因为希望尽可能地为民众宣扬正确的古琴文化、提高爱好者鉴赏的能力。”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